一把手访谈 大兴区委农工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燕: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让农业有奔头、农民有盼头、田园乡村有看头

来源:区农业农村局  日期:2022-01-27 15:05 打印 【字体:

  视频1问: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在"三农"工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答:2021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大兴的"三农"工作始终在坚持疫情防控和农业行业安全基础上,以"农地姓农、产业兴农、政策富农、改革为农、建设为农"为总基调,在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首先在农业生产方面:2021年超额完成了市级粮食和蔬菜生产任务;培育优质种苗1.25亿株;完成了2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其次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全区第一批和第二批228个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部完成,污水管线、人居环境、美丽庭院、美丽乡村道路等一系列建设,都在有序推进中。第三农村民生方面:全区361个非拆迁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过10万元;农村产权交易取得积极成果,交易规模排在全市第一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同时,农业农村局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紧密结合,在农村推进了大量社会服务保障工作,当好群众"贴心人","接诉即办" 三率始终保持在100%。

  视频2问:去年12月,大兴区先后召开了第六次党代会和区"两会",对未来5年工作进行了整体谋划,明确了2022年的工作目标。会议提出,要高质量助推乡村振兴,让农业有奔头、农民有盼头、田园乡村有看头。大兴区的农业下一步将如何发展?

  答:我们未来发展前景和指标任务是围绕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一方面,要坚决守好农业基本盘。继续严格落实好耕地保护建设硬措施,建立"耕地管理档案",坚决杜绝"非农"和"非粮"现象发生。去年我们已经完成了650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要大力推进,新建4900亩高标农田建设。完成32个优质产业集群建设,今年确保粮食和蔬菜产量在2021年基础上 ,做到只增不减。同时不断挖掘我们的在地资源,切实在单产上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做优做强农业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大兴竞争力。一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今年,我们将积极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试点,全面提升农业智能化、科技化水平,大力推进绿色有机示范带和标准化基地建设,同时建设农业数字化实验室,摸清在地农业产业相关状态,对产业的分布和适配性作出指引,探索运用"西瓜指数",引领"价格指数",成为全国甚至全世界西甜瓜产业"风向标"。二是发展现代种业。我们目标是到2025年,全区育苗年产达到3亿株。同时,借助大兴机场在区优势,建设种苗繁育集建地,为北京市甚至华北地区提供优质良种资源。三是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完善销售、售后等全链条的服务,通过订单农业、直播带货等方式,持续推进农超、农企、农社全链条对接。促进农产品"出农村、进城市、入千家万户"。四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政策上突破和创新,拓展农产品"伴手礼",进一步提升"大兴西瓜"、"安定桑葚"、"采育葡萄"品牌吸引力,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拓展乡村产业增效,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

  视频3问:我们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农民有盼头,那么在保障农村民生方面,今年我们有哪些惠农助农政策和具体举措?

  答:具体有以下几项措施:一是传统政策带动增收。进一步强化生产补贴、金融贴息、新型保险等惠农政策。加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以及专业大户新型经营主体帮带作用,利用土地入股,技术共享、订单农业等措施,带动农民增收。二是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开展农村集体经济资产资源清查,以便优化资源利用。到2025年底,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均超过50万元,纳入市级的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持续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赋权改革,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让改革红利更多惠及农民。三是推动就业增收。通过引入更多企业,吸引农民在"家门口"高质量、高收入就业。不断引进新型农业创业人员,带动农民形成"以创业推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的局面。

  视频4问:最后是让我们田园乡村有看头,在北京"两会"也提出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回到大兴的田园乡村,如何才能做到有看头?

  答:我们想通过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持续加大美丽乡村建设。今年,我们要把剩余的88个村(第三批)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水管线等一系列五项大改造全部完成。不断创建美丽庭院以及最美乡村,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整治需要广大农民朋友共同参与,在加大奖惩和示范力度同时,希望能够从小事做起,做好"门前三包"、垃圾分类,保持村庄和农田环境整洁,共同守好我们的乡村绿色生态空间。三是不断在优化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上提档升级。在农村交通设施,街坊路建设,农村公共停车场布局、乡村公交运营、农村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还要做很多的工作,力争尽快补齐我们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