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不减 千人花会精彩上演

来源:大兴报  日期:2018-02-27 00:00 打印 【字体:

  花会调演描绘“礼贤年画”

  2月25日,农历正月初十,礼贤镇政府门前东西大街上锣鼓喧天,人如潮涌,礼贤镇“弘扬古镇文化 欢歌庆新春”花会调演拉开序幕。

  来自龙头、佃子、平地、东黄垡等40个村的66道花会100多个节目集中展演,文艺团队身着盛装,激情上演踩高跷、抖空竹、小车会、秧歌、舞龙等传统民间艺术,敲出了礼贤大地的风清气正,舞出了百姓生活的物阜民丰。来自周边镇及河北省周边村上万名群众前来观看。

  前来表演的队员中有中老年、青年,还有未满十岁的儿童,尽管年龄参差不齐,但是他们的表演都异常精彩,充满激情和活力,小车会、高跷、广场舞轮番上阵,引得观众掌声、喝彩声不断。现场,河北头村的双龙会表演映入眼帘,二十余人舞着两条十多米长的巨龙,龙尾缠绕、龙头相碰,龙头缠绕、龙尾甩动……双龙上下翻腾,活灵活现,舞龙动作很见功力,丝毫看不出这是一只女子舞龙队。“我年轻时就爱好文艺,为了这次演出,我和村里的队友们经过多次排练,希望能展示出我们中老年人的风采,给观众带去欢乐,共同庆祝春节。”63多岁的赵老太高兴地说。

  此时,阵阵叫好声从东边传来。这就是被列入大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东黄垡村同乐会,直径两米的大鼓,咚咚的鼓声震天动地;紧接着是来自龙头村和大辛庄的高跷表演队,各个油墨重彩、身穿彩衣,这些演员加上脚底的“腿子”,有3米多高,很是吸引眼球;平地村的小车会,佃子、荆家务等村的广场舞……民间文艺爱好者们个个陶醉其中,喧天的锣鼓、欢快的秧歌、熙熙攘攘的人群,构成了一幅欢天喜地的“礼贤年画”。

  据悉,农历正月初十花会调演活动是礼贤镇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8年,成为礼贤镇春节传统文化活动的一大品牌。因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京津冀游客,经过不断培育和发展,目前该镇成规模的文艺团队有68支,农村花会近百道,镇级小剧团6个(其中星火工程演出团3个),拥有非遗项目2项(市级非遗荣升诗赋弦、区级非遗东黄垡同乐会),品牌活动12项。

  群众队伍齐聚 展榆垡人文风貌

  戊戌狗年正月初七,新春假期刚过,来自榆垡镇58个村的11支群众文化队伍齐聚一堂,在榆垡镇文化广场上演了一场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千人民间花会,数百名表演者为榆垡百姓们呈现了一场传统文化的饕餮盛宴,成功展现了京南大地的传统文化和榆垡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据了解,榆垡的千人花会在每年的正月都会准时上演。今年的花会调演汇集了武吵子、高跷会、舞龙舞狮、扇子舞、广场舞、交谊舞、水兵舞、抖空竹、大鼓、小车会、小驴会等11个民间表演项目。这些表演队伍是榆垡镇58个村,在春节期进行村级展演选拔之后精选而出的。虽然每个项目的表演者都不是专业演出人员,但每项活动都汇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民间文化的内涵。

  早上不到10点,广场上聚集了大批闻讯而来的百姓,现场气氛还未开始就已入佳境。武吵子队锣鼓喧天、红旗招展;舞龙舞狮队二龙戏珠、金狮环绕;抖空竹队身形变幻、空竹盘旋;其他各个队伍也都有精彩的表演,不一而足。围观群众最多的就数高跷队了,不仅角色众多,双排对唱、单腿跳、蹲走、跌叉等技巧动作也是花样繁多。记者发现很多观众都围着中间一个身穿红衣、脸画油彩的高个青年。挤进人群经过仔细辨认才发现,踩高跷的大男孩儿竟然是跳远世界冠军李金哲!周边群众热情地向记者介绍,李金哲就是土生土长的榆垡人,已经连续两年来参加家乡的春节花会,与家乡人一起热闹的过大年。令人惊叹的是在田径赛场上叱咤风云的李金哲,在高跷这种传统民间项目表演上也有板有眼。当问到他拿世界冠军和踩高跷哪个更难时,他笑言踩高跷更难,让人不禁感叹我国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活动的博大精深。

  为了让更多的百姓提前了解这场活动,榆垡镇提前在微信公众号“大兴榆垡”发布了活动预告,发布第一天阅读人数就突破了5000人。活动现场,工作人员还通过发放小礼物的方式积极的向百姓推广“大兴榆垡”微信公众号,希望通过这样人流密集的活动多推广政府的微信公众号,而在未来的工作中,再通过微信公众号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布各类政务信息、文化活动、百姓故事,以此达到一个良性循环。当天活动结束后,他们将在“大兴榆垡”上立刻推出“‘你最喜爱的花会调演节目’评选活动”,让更多没到现场的群众感受现场氛围,同时用参与投票的方式将活动影响进一步扩散。

  活动结束后,很多观众都表示这样接地气的活动应该多举办。而参加活动的表演者也纷纷表示,无论将来生活怎么变化、身份地位如何变化,他们都会积极参加这类群众文化活动。共欢笑、同热闹,这最简单的话语正符合了党中央对于开展群众文化生活的要求,这最简单的形容却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春节味道。(记者 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