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前的团河行宫、德寿寺、晾鹰台、永定河河神祠等21处不可移动文物,而今被重现在一方屏幕之上。2017年12月,随着专家组对“大兴区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和利用信息化项目”工作的验收,这项历时近两年、投入1755万元的数字化保护项目正式完成,意味着大兴区文物保护工作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在‘数字大兴’App上,通过视频观看、音频讲解、360度全景采集、修缮前后对比图就能浏览到这些文物,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区文委相关负责人透露,2016年9月份,大兴区正式启动“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和利用信息化项目”,该项目除了对区内21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制作,完善文物数据档案外,还对团河行宫未建景观实现了3D全景复原,建成数字化展厅;并对重要碑刻实现了3D扫描数字化复原。一共涉及区内古遗产、建筑、墓葬、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70处,其中涵盖包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数字化技术正逐步让更多的专业人士和非专业大众更好地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搭建了一条可以自由穿梭的时光隧道,使冰冷的文物遗产“活了起来”。
“团河行宫给人一种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虽还不完整,但足够让我们记住历史。”回想起观看团河行宫全貌的情景,区文物所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在团河行宫里,有一处专门开辟的区域复原了团河行宫全貌,再现了风景绝美的“皇都第一行宫”。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项目组通过多方位搜集文献材料,每周召开碰头会,先后邀请十多位考古发掘、古建修复、历史研究的专家进行意见征集,最终以清代及古建设计院的建筑图纸为蓝本,先后对团河行宫29处建筑、德寿寺9处建筑进行了三维数字模型还原重建,大到景观环境,小到碑刻文字一一呈现。
3D全景复原是一项细致、耗时长的工作,对图像清晰度有很高的要求。与专业人士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为了获取这些文物遗产现有实体景观的高清格式图像,项目组利用高清空间数据、平面数据及三维数据采集,实施21处共86个点位的地面采集、11处共13个点位的空中采集以及设定热点,为珍贵文物研究、修缮与恢复提供数据支持,通过数据保护,实现文物保护和传承。值得高兴的是,我区在此基础上还制作完成了“大兴遗产360度全景高清虚拟漫游平台”和“大兴石质文物360度全景高清虚拟漫游平台”。两大平台实现了实与虚,线上与线下的互动,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下载直观地感受大兴文物遗产背后的故事。
文物数字化保护与传统的文物修复和修缮保护相比,是随着信息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新方式,这是一种更精准的保存方式,是对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有效补充。区文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利用好数字化技术让大兴的文物“活起来”,讲好大兴故事。(记者 王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