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烧炉改造 让“冒黑烟”成为历史

来源:大兴报  日期:2018-04-04 00:00 打印 【字体:

  近年来,殡葬对空气造成污染的问题日益引发关注。而对遗体火化过程中直接排放的大量烟尘以及以二恶英为主的污染物治理也成为环保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近日,记者从区民政局殡葬管理所获悉,我区目前已经完成了对殡仪馆10台火化炉和4台焚烧炉的技术改造。火化炉“冒黑烟”在我区已经成为历史。 

  “环境的改善我们一直在努力。从2016年底,我们开始做尾气的改造,到2017年底,所有的火化炉和焚烧炉都加装了尾气除尘设备。而且从实际效果看,从对外排放的烟尘看,已经达到了北京市的地方标准。”大兴区殡仪馆馆长介绍,火化炉的改造工程主要包括电力增容、安装尾气处理装置。

  改造之前,火化炉的烟囱不时会出现冒黑烟的情况,不管火化师如何控制,在遗体火化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有黑烟向外排出。区殡仪馆火化师介绍,黑烟主要产生在遗体燃烧的头十分钟里,并主要由同时燃烧的棺木、衣物和随葬品产生。“由于遗体随葬品各不相同,火化时同时燃烧这些棉的、绸的、针织的随葬品,有时如果火化时碰到有打火机电池等易爆的随葬品,黑烟就更难控制。”火化师说。

  由于火化炉的火化是连续进行的,在一具遗体火化前,炉膛的温度已经较高,如果有易爆物,在进入火化炉不久就会点燃甚至发生小爆炸。同时,由于火化机未配套安装烟气处理设施,火化机烟气直接排放,污染物排放浓度较高,且遗物祭品焚烧设施简易,为半露天无组织排放,对周边环境污染较大。

  火化炉环保改造的重点是减少火化炉的排烟问题,同时减少焚烧过程中向空气中排放污染物。烟气处理是改造最重要的步骤。在殡仪馆火化室里,每台火化炉的顶部都装有一套烟气处理设备,每套设备还包括一个二次燃烧装置,可将一次燃烧产生的烟气重新收集后进入另一个空间进行二次燃烧处理,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过去火化师通过引风、鼓风来控制炉膛的温度,进而尽量避免产生“黑烟”。设备改造后,即使是焚烧塑料制品,也不再产生“黑烟”。“塑料的随葬品是最容易产生黑烟的,我们对火化炉做了实验,装了一整棺的厚塑料袋,直接点火烧。无论开多大火,都没有黑烟排出。”火化师说。

  据设计环保装置的工程师介绍,火化机烟气经充分燃烧后,经烟道上排烟接口直接进入冷却系统,通过热交换使其从850℃迅速降至低于200℃,跳过了二恶英300-700℃的再合成空间,大大减少二恶英等有害物质的生成。降温后的烟气通过除酸装置、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尘装置去除其中含有的异味、二氧化硫、重金属、颗粒粉尘等物质,经除尘后达标烟气由引风机经烟囱达标排放。火化室目前使用的“残物收集”布袋为耐高温材料,在250℃的高温情况下仍然不会有任何变形或产生化学变化。

  为了实地查看火化炉改造后的效果,近日,记者探访了大兴区殡仪馆火化室。在火化室的车间,通过改建的10台火化炉等装备正在工作。火化室的操作间里没有“阴森恐怖”的感觉,而室外也没有“烟雾缭绕”的场面。

  “往年没有安装尾气处理装置,我们会在清明头一场雨来前,安排火化室的工人到屋顶上清灰,50斤的编织袋要清理一百多袋。现在不用再安排清灰了。”殡仪馆工作人员介绍。利用改造后的尾气处理装备,处理后的粉尘可以做到“密闭收集”。在火化室的车间里,有一个1立方米的特制白色布袋,袋口连接着一根直径约20厘米的钢管,这根钢管又与火化机的过滤设备相连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布袋就是用来“密闭收集”火化处理后的粉尘的。

  “一个布袋装满可以收集黑色粉尘700斤左右。收集后的排放物交给北京市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管理中心指定的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产生二次污染。”工作人员介绍,“之前的黑烟对我们身体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伤害,但是这是我们的工作,必须去面对,现在环保装置安装之后,对我们对附近居民都是一件有益的事儿。”(记者 余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