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融入日常生活中

来源:大兴报  日期:2018-06-15 00:00 打印 【字体:

  提起“非遗”,很多人会想到博物馆,想到各种展览。事实上,“非遗”也是渗透在朝升夕落的“日子”里,浓缩在“衣食住行”的点滴中。今天,记者就带你去“见识”一番大兴人民点滴生活中的非遗。

  与时尚擦出火花的传统柳编

  曾经的小柳条变成现在装点“生活圈”的工艺品,柳编,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地域特色名片。在6月9日的文化遗产日“非遗”展区现场,来自安定镇的柳编传承人李久玉展出的柳编工艺品,受到居民的喜爱。

  从栽花草用的园艺用品到家居装饰,再到收纳用品,在展厅里,柳条成了神奇的“魔术棒”,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与传统柳编制品不同,这里的每一个产品,都融入了李久玉的创意设计理念。他告诉记者,传统的柳编技术样式比较单一,无非就是筐、篓、篮等。随着时代进步,柳编艺术的创新实践也在不断进行中。依据“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理念,李久玉将去皮的白柳条编制成个头偏小的艺术品,怀旧的人们可以将它放在桌上用来观赏,或者当作收纳筐用于储物。而一些柳编的小摆件、小挂件则成为了年轻人喜爱的创意把件。

  传承二十四孝的乡村非遗

  与常见的圆形纱灯相比,安定镇沙河村的纱灯让人眼前一亮。四四方方、有棱有角的纱灯不仅绘制了精美图案,周边的方框上还装饰着花牙、灯穗,相当精致。

  沙河村制作悬挂纱灯展会,起源于清代光绪二年,为庆贺重修村中寺庙而设。“每年春节、元宵节,村里都要悬挂纱灯。制作纱灯的10多道纯手工程序,一定要大伙一起合作才能完成。”70多岁的李振文老人是沙河纱灯的传承人之一,他告诉记者,制作纱灯需要先在绢面上用铅笔勾画图形轮廓,涂上胶汁晾干后,再勾墨着色绘画,并将画外空白绢面用墨汁剔出。再由村里老木匠经过锯、刨、刻、上漆等工序制成纱灯框架,最后将纱绢粘在四方形的骨架上,才算完成一盏灯。在李振文的组织下,村里的十几位老人通力合作,将制纱灯技术传承下来。这一盏盏纱灯凝聚了老手艺人的智慧和汗水。李振文参照遗存的纱灯形式推陈出新,以“二十四孝”和“三国历史故事”为题材制成纱灯十八对,再采用古老方式用“蜡烛照明”,使纱灯在夜间新颖别致,呈现出古色古香的效果。

  历史久远的非遗“大秧歌儿”

  傍晚,在榆垡镇太子务村的文化广场上,几十位身着正装的“演员”正和着拍子热情地扭着“大秧歌儿”,十分带劲。这“大秧歌儿”来头可不小,它就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太子务村武吵子。

  传承人赵建军介绍,原本,武吵子是一种强悍、粗犷风格的男子集体舞蹈,但随着社会发展,妇女也加入进来。这些女同志和男同志比起来不论从动作到韵律都不相上下,女同志舞起来柔中带刚,看上去又是一种情调。于是,这项活动逐渐专业起来,不但有了几十个固定的曲牌、乐器、造型,还有了固定的模式和规矩,名声渐响。

  为了更好继承非遗文化,2013年,太子务村武吵子走进了校园,自此之后每年都会培训3000多名小学员。如今,太子务村武吵子已经广泛流传,从乐器的演出到“乐舞”的表演,处处体现着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它是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记者 王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