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育镇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重要论述,在张各庄村、西辛庄村、包头营村试点党建引领积分制管理,通过民主程序将各项事务转化为数量化指标, 探索出“组织发动、党员带动、积分促动、群众主动”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一、打造3个积分制党建品牌
3个村均属于独立村,基层组织健全,村情稳定,“两委”班子结构合理、基层经验丰富,支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及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较好,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试点工作中,3个村形成了“张各庄村幸福储蓄所”“西辛庄村平安福”“包头营村红色福袋”3个积分制党建品牌,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等群众自治核心要素的作用,将村民心中所感、眼中所见转化为具体分值,让乡村治理的软约束有了硬抓手。3个村先后荣获北京市先进村委会、首都文明村、首都最美乡村、首都绿色村庄和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30余项,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二、“三级”“三式”“三化”工作法
(一)“三级”抓联动,织密组织领导体系
成立党建引领“积分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委布局、科室聚力、支部执行的三级组织领导体系,构建起由镇党委书记全面协调,组织部长主抓,机关科室、站所负责人协同配合,各村党支部积极参与的组织体系,全面推行“332”工作法,即三大特色(张各庄村幸福储蓄所、西辛庄村平安福、包头营村红色福袋)、3类人员(党员干部、村民、外来人口)、2项赋分(加分项、扣分项),实行“一月一申报、一季一兑换、一年一评比”,让乡村治理“靠行动积分、凭积分说话”。
(二)“三式”抓管理,凝聚强大治理合力
1.规范运作,实现常规管理有“准度”。结合镇重点工作和村党支部综合考评重点内容,把“积分制”推行情况纳入年度考评,制定评价体系、指导标准及考核大纲,定期抽查验收考评结果。各试点村紧扣“全、细、严、硬”四字,组建考评小组,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制定积分管理制度和积分表,为村中每户建立积分档案,严格推进组织考核、公开公示、结果运用、监督管理等工作程序,推动“积分制”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2.全员网格,实现动态管理有“深度”。组建“1+5+7+X”动态管理体系,即坚持支部引领,依托包村干部考核体系、村“两委”考核体系、党员管理体系、网格员管理考核体系和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包村干部、村“两委”、党员、农村工作助理员、网格巡逻员、文化组织员、志愿者等7类服务管理队伍“包街包片”,实现政策宣传、帮办代办、关爱老弱、人居环境整治、接诉即办等事项的“网格化”管理。
3.资源整合,实现延伸管理有“温度”。统筹区、镇、村三级资源,区委农工委、建设银行等部门主动融入、整体发力,将党建、农业、金融、科教、文体等领域政策红利、系统培训、资金支持、咨商审批等资源整体打包,共同推动积分内容策划、活动组织保障、兑换商品储备及交付、宣传引导等重点环节平稳进行。
(三)“三化”强运用,激发乡村治理动力
1.积分指标多元化。各村围绕本村村域面积大、管理难度大、村民参与活动积极性较低、外来租户较多等个性化“问题短板”,结合违规电动三四轮车综合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聚焦村规民约,制定具有各村特色的积分管理细则,以加分、扣分量化“提倡”及“禁止”的行为,让约束有“分”可循。
2.积分管理规范化。所有服务管理队伍日常考评,以积分卡的形式发放积分。依托建设“道德银行”,建立积分管理台账,坚持“专人管理、事事记录、分分对应”,每月张榜亮分,接受党员群众监督。
3.积分兑换人性化。严格按照“四议一审两公开”程序,购置米面油等日常生活用品,建立积分兑换超市,党员群众每季度持积分卡按照“1积分=1元”的比例进行兑换。每年对积分排名情况进行评比,评出优秀家庭发放证书,给予精神鼓励。
3个试点村以“积分”为主线,串联起村庄事务的大事小情,把“村里事”变成“家家事”,让村民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将乡村从“一盘散沙”凝聚为“一盘活棋”。
3个试点村的155名党员、835户家庭全员参与“积分制”管理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加分34万余分,扣分1138分,兑换物品价值约34万元。村民积极参与出租房屋管理、环境整治、文明劝导、矛盾调解等事项2.3万人次,各村12345热线持续保持低量,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进一步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了治理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