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实现小修小补、15分钟到达潮流商圈、15分钟买到新鲜蔬果……这是在清源街道的生活体验,一直以来,街道以便民提质为导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在优化社区消费空间布局、丰富多元消费业态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小而美”的社区商业圈,推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
如今,吉嘉港商业综合中心吸引“乐刻”24小时健身馆、金喜娜无限自助烧烤等众多品牌商家陆续入驻;波普中心商业街全面升级,为居民提供购物与休闲一站式体验;彩虹新城商圈、天键广场美食云集,成为本地居民聚餐的不二之选……这些商圈既为本地增添了浓浓的烟火气,也考验着街道治理能力。一直以来,清源街道创新工作模式,聚焦“环境友好”“睦邻友好”“互助友好”持续发力,推动小商圈提质升级。
环境友好:
商圈呈现精致范儿
“检查中发现一门店配电箱周围有杂物,正确做法是应留有足够的安全通道和工作空间,不应堆放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物品。”2月26日,清源街道安全科工作人员将巡查中发现的问题,整理成“温馨提示”,通过彩虹新城商户微信群,发送给300多家门店。据了解,这是街道“物商联盟”管理机制中的一项常态服务,街道在24个社区均建有商户微信群,将辖区1206家门店全部纳入其中,10名街道安全科工作人员实施“包片管理”,每天至少开展1次巡查,就巡查的问题及时通过片区微信群进行提示,并引导商户自查,有效提升了门店内外环境秩序水平。
“每天营业第一件事就是把门前的烟头、纸屑清扫干净,车辆摆放整齐,既提升街区环境,也为来往顾客提供便利”,位于兴丰大街的紫光园餐饮店已经持续“门前自查”半年之久,这也成为大部分清源商户的经营共识,“街区环境好,生意才好”。此外,为优化营商环境,街道连续5年开展背街小巷精细化提升改造工作,新凤路路面拓宽,商户门店统一标识,居民更爱逛了;波普中心商业街附近的路面统一修整,门店前增设扶手栏杆,进店更安全了;兴华园东门南侧的门店台阶统一修整,路面划设停车位,顾客有地儿停车,门店前也不拥挤了……以“环境之美”为主题的双向治理,在清源已成为一大特色。
睦邻友好
商居互益成常态
“市集很新潮、很时尚,既能免费玩、优惠购,还能体验一把当‘老板’的乐趣。”近期,清源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枣园社区在小区广场开展了一场名为“睦邻友好 商居共联”的近邻服务市集活动,20余家公益商户进社区提供义诊、优惠购、游戏互动等服务,在“家门口”一路“逛吃”的体验,赢得了枣园居民的高度好评。
其实,商户进社区提供公益服务的模式已经成为清源常态。学院社区双职工家庭多,孩子课后托管成为难题,辖区“少儿优声”、“明哲足球社”等门店负责人主动请缨,为社区孩子提供阅读、体能训练、足球教学等课程,让孩子不出家门口,即享受丰富课外培训。去年辖区60家门店主动靠前,以积分兑换的形式,为辖区志愿者、居民提供免费理发、10元优惠餐、宠物免费体检等服务3000余人次。
清源街道通过聚资源、聚服务,将便民服务、促消费活动、志愿服务积分等巧妙“融”入辖区商圈,构建起公共服务、公益服务、便民服务、自治服务和特色服务融合发展的便民生活服务体系,形成了有特色、有品质的商居互动模式。
互助友好
门店成为辖区“温暖驿站”
关心一群人,温暖一座城。清源街道立足“联络有阵地、需求到阵地、困难找阵地”的工作思路,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基点,充分链接商圈资源,打造“温暖驿站”、“歇一歇爱心公益角”,以空间拓展服务。
“这可以充电、上厕所,还能接热水,解决了我们接单低峰期无处可去的困难。”近年来,街道在党群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服务发展基地、盒马鲜生等地精心打造4处“暖心驿站”,为外卖骑手、快递员提供避暑取暖、手机充电、爱心药箱等多样化服务,守护小哥“稳稳的幸福”。同时,街道积极挖掘、整合商圈资源,在辖区设立17个“歇一歇爱心公益角”,方便快递小哥休息、喝水,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友好街区建设,让关爱与温暖在清源的每一处流动。
此外,为保障孩子们上下学安全,形成全民护学的氛围,街道利用辖区门店密集的特点,筛选学校周边的社区值守岗亭、银行、医院、药房等场所,并经过派出所、街道综治部门和居委会三方评估确认后,打造为“儿童安全屋”。按照要求,屋内配备警用盾牌和抓捕叉等安全防范设备,并安排专人值守,一旦有孩子遇到危险,便可就近进入安全屋寻求帮助。如今,经过商户自愿认领,在繁华地段,“儿童安全屋”遍地开花,有效守护辖区青少年安全。
小门店,彰显着大治理。接下来,清源街道将持续激活商圈活力,把更多的便民生活圈融入美好街区建设中,不断“圈”出百姓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