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字体:大中小】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正如流动的血液,维系着城市的运转与活力。他们是居民身边的“勤劳小蜜蜂”,也是城市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与守护者,为回应新就业群体的现实需求,提升其在清源工作生活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今年,清源街道以“友好共融 美好共创”为核心理念,以“枣园家具城—天键广场”为核心区域,正式启动“友好街区共创行动计划”。从“空间、氛围、权益、成长、治理”五个维度系统发力,推动实现新邻群体,“工作在清源、服务在清源、幸福在清源”,如今,一份有温度、有实绩的民生答卷正徐徐展开。
一、多元服务打通关爱“最后一公里”
11月6日上午,清源街道“友好街区”公益服务活动在天键广场永辉超市门口举行。活动现场,街道工委副书记罗书丰亲切致辞,并将满载关怀的爱心盒饭、矿泉水、手套和友好街区地图一一递到外卖、快递小哥手中,与他们亲切交流。街道总工会工作人员耐心讲解入会政策与福利,吸引不少新就业群体驻足咨询、现场办理。此外,现场还精心安排了义诊、理发、法律咨询等多个便民服务项目,为新就业群体和周边居民提供暖心帮助。味多美、同仁堂、广顺兴等友好商户也积极参与,带来现烤面包、阿胶糕、温热马蹄水等特色食品供大家免费品尝,传递着街区的温暖情谊。
这场服务精准、互动热烈的活动,正是清源街道系统推进“友好街区”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今年以来,街道坚持“服务+治理”双轮驱动,着力构建全方位的权益保障体系。
在服务保障方面,街道统筹资源、细化措施,协调共建单位定期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免费体检、心理辅导、法律咨询及政策宣讲等服务,切实守护大家的身心健康与合法权益;在情感联结方面,街道注重营造“家”的归属感,结合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邀请新就业群体参加猜灯谜、包粽子、集体生日等特色活动,并建立“夏日送清凉、冬日送温暖、新春送祝福”的常态化关怀机制。
此外,针对新就业群体反映强烈的“看护难”问题,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创新开设“小哥子女托管班”,有效解决假期子女照料的后顾之忧,让服务更贴心、更到位。
二、资源整合打造宜居宜业新场景
清源街道积极倡导各社区、共建单位及商户共同梳理空间资源,着力打造暖新驿站、社区暖心小站等服务港湾,同步推进社区微更新项目,全力构建“宜乐、宜享”的邻里友好微场景。
在服务阵地建设方面,街道精准对接快递、外卖小哥实际需求,在辖区内科学布局并建成4家暖心驿站。各驿站均配备防疫物资,并提供歇脚、取暖、充电、饮水、如厕等一站式服务,切实实现“渴了能喝水、热了能乘凉、冷了能取暖、累了能休息”的兜底保障,让奔波中的劳动者有了温暖的“歇脚地”。
在公共设施升级方面,街道在路边安装36个太阳能充电座椅,有效解决新就业群体的移动设备“续航焦虑”,让科技赋能传递城市温度。同时,全面推进“友好社区”建设,在24个社区一共设置54个快递柜、多组换电柜共758个换电仓口等基础设施,形成高效便捷的“10分钟便民服务圈”,切实提升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助力实现“工作在清源、幸福在清源”。
三、民主协商营造互助和谐新风尚
清源街道深入践行“邻里有约”工作理念,指导各社区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推动形成“街道指导、社区落实、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通过定期召开新就业群体问需座谈会,与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等面对面交流,认真倾听他们在配送停车、充电设施、社区出入等方面的实际诉求,建立需求台账,实现精准对接、快速响应,持续营造互助包容的社区氛围。
在国际港社区的创新实践中,社区党组织主动破题,针对封闭小区配送难题,通过“拉家常”议事会收集民意,创新推出“暖行计划”。在小区三个出入口设置专属自行车,有效解决外卖配送“最后一百米”难题。这一由暖心举措,精准回应了居民便利需求、骑手配送需求和小区安全管理需求,实现了多方共赢,成为街道推进氛围友好建设的生动实践。
四、精准服务助力新就业群体职业发展
清源街道聚焦新就业群体的成长需求,以文化服务赋能职业发展,通过系统化、精准化的服务供给,助力实现新邻群体“居住清源、育在清源、爱在清源、有为在清源。”
今年九月,街道团工委联合党群服务中心量身定制“青年夜校”培训体系,围绕职业技能提升、心理压力疏导、职业规划指导等内容开展专题课程,为新就业群体搭建提升技能、拓展视野的成长平台。通过持续的文化供给与专业培训,清源街道正助力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在服务城市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与职业发展的双向提升。
五、双向奔赴构建共建共治新格局
新就业群体每天走街串巷,是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流动前哨”。清源街道创新基层治理模式,通过降低参与门槛、畅通参与路径、丰富参与清单,充分激发新就业群体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引导其发挥“行走的力量”,当好“流动哨兵”“移动探头”,在服务城市的同时反哺社区治理。
街道以党员为骨干,组建“随手拍”“爱心敲门”“网约车司机爱心车队”等3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吸引60余名快递、外卖小哥主动"亮身份、领任务"。依托其职业特性,引导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化身“移动网格员”,对发现的市容环境、公共设施、安全隐患等问题即时上报,建立起“发现问题—响应处置—闭环反馈”的2小时快速响应机制。这一创新实践既延伸了基层治理触角,又让新就业群体在社区共建中实现自身价值,形成了需求与供给相互呼应、服务与治理良性互动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实现了新就业群体与社区发展的"双向奔赴"。
从权益保障到空间改造,从氛围营造到成长赋能,再到治理融合,清源街道正通过五个维度的同频共振,将“友好”二字书写在街角巷陌融入新就业群体的日常生活。一份友好的街区答卷,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承诺,清源的友好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