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育镇位于北京市东南部,隶属于北京市大兴区,距市中心25千米,历来是进出京城、东去天津、南下宁沪杭的重要门户。采育镇风土富饶,川泽秀美,地灵人杰,乾隆皇帝在巡视畿辅时曾留诗盛赞:“京南富庶村,厥名采育里。”在这里,千余年的历史遗存星罗棋布,多地移民融合的文化源远流长,三千亩原始次生森林一碧万顷,两万亩有机葡萄园风光无限,矿物质丰富的地热温泉舒适宜人,高新科技园区异军突起,古今变迁的印记融入了百姓生活。“北京采育经济开发区”“中国葡萄之乡”“北京吐鲁番”成为享誉四方的新市镇名片。
古河道之滨,京东南门户,采育镇自古就是畿辅重镇。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采育博采广纳,多元文化在此交融、汇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采育文化,且文脉传承不衰,风物韵味依旧,史迹古风犹存。
采育镇名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据《辽史拾遗》记载,辽开泰元年(1012),此地称为采魏院,辽景福元年(1031)曾建有石塔,并有《采魏院陀罗尼石塔记》传世。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采魏院改称采魏里。明洪武三年(1370)至明永乐十五年 (1417),为充实京师,安置大批山西、山东移民于此屯垦,并于此地设立直属上林苑的蕃育署,专为宫廷筹措鸭鹅等禽品,以供应太常寺、光禄寺和御膳之用,故有“鸭鹅城”之称。据《重修白果寺碑》记载:“上林苑统四署,风土之饶,川泽之秀,则以蕃育署为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此地改名采育营,初设守备,其所辖称 “七十二连营”,是左安门东南大道上第一大镇。清乾隆年间(1736 — 1795),又将凤河沿岸大部分村庄划归大兴,设采育镇,驻巡检司。乾隆在巡视畿辅时,留诗盛赞采育为“京南富庶村”。
作为畿辅首镇,采育在发展变迁中留下了许多历史气息浓郁的遗址遗迹,三桥、五门、五台、八庙、七十二连营等五大名胜,不仅是古建筑群的存世经典,也传承着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蕴。其中“七十二连营”有“铁壁固守,外寇难侵”之意。而五孔石桥、 大堤椿树、晨钟暮鼓、文昌高阁、“三山一井”、倒坐观音、古寺石佛、魁星高照等八大景点,记录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故事。药王庙、文庙、关帝庙、石佛寺等名刹古寺,寄托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美好希冀。辽金村落遗址、李氏墓遗址、大里庄萨公遗址、王守成墓、传统老街等历史文化遗存,底蕴积淀深厚,是采育人民智慧的结晶。
各地移民的迁入,南北通衢的往来,多元文化的融合,世世代代的传承,形成了采育浓郁的民俗文化和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幡大鼓、雕版刷印、山楂糕、酥烧饼、罐蒸、咯吱盒、碾馔儿、灌肠等,都是采育人在长期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传世沉淀。《凤河的传说》《五孔石桥的传说》《七十二连营之说的由来》《义和团的故事》等传说与掌故,也成为采育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