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来源:区教委  日期:2019-05-23 22:34 打印 【字体:

  序 言

  "十三五"时期是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区、高端产业引领区、区域协同前沿区、国际交往门户区、深化改革先行区"的关键期。科学编制好新区"十三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对于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规划的主要依据是:《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中共北京市大兴区委关于制定大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北京市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本规划是《北京市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期限:2016-2020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科学领导和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正确指导下,新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提高质量、优质均衡、改革创新",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各项指标任务,为新区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十二五"期间,新区教育总投入140.13亿元,2015年区教育财政拨款数为32.19亿元,比2010年的16.06亿元增长了100.44%;生均教育事业费均逐年增长,平均增长率为14.48%;生均公用经费平均年增长率为17.43%。有效落实"三个增长",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有效保证了教育资源总量扩张的需要。"十二五"期间,全区完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6所;投入15.26亿元对校舍进行维修改造;投入14.52亿元用于添置和更新教学设备,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

  --优质资源不断扩大,结构布局更加合理。通过开办一体化管理校区的形式,做大本区优质教育资源规模,先后开办了大兴一中北校区、兴华中学仰山校区、北师大大兴附中东校区、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南校区、大兴二幼融汇分园等校区。通过转制的方式,将民办体制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转制为公办的北京市第二中学亦庄学校,与北京二中实行一体化管理。依托高校办附属学校、名校办分校或一体化校区等多种形式,成功开办了北京景山学校大兴实验学校、北京实验二小大兴实验学校、北京八中亦庄分校、首师大附中大兴南校区、首师大附中大兴北校区、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北京育英学校大兴分校、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北京教科院大兴实验小学、北京教科院旧宫实验小学、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大兴实验小学、首师大学前教育学院附属幼儿园等学校、幼儿园。通过行业合作、院校合作、校企合作,积极引进优质职成教育资源,中等职业学校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4所高职院校的5个专业开展中高职衔接的"3+2"模式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大兴二职与区人力社保局合作建设大兴区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礼贤成人学校与北京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作设立"北京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培训基地"和"北京理工大学远程教育实习实训基地"。此外,通过撤、并、转、建、接收小区配套教育设施等方式,进一步优化亦庄新城、大兴新城北区、新航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布局,实现了"农村地区每个镇布局1至2所中学、1至2所中心小学、2至4所完小,1-3所中心幼儿园和若干所分园,1所镇成人学校"的教育资源布局结构,基本满足区内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园)需求。

  --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品质明显提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立德树人工程稳步推进,在青少年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爱家乡、爱新区"为主题的区情教育。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区中小学生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成绩突出,参加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稳居远郊区前三名;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有效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参加北京市学生艺术节,成绩位居远郊区第一,2所学校通过"金鹏"科技团评审,2所学校通过"金帆"艺术团评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科技艺术素养有较大提高。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水平大幅提升,2015年中考总平均分比2010年提高了41.7分,优秀率提高了33.3个百分点;高考本科上线率由2010年56.06%上升到2015年的76.46%,增长了20.4个百分点,一本上线率由2010年的18.22%上升到2015年的23.87%,提高了5.65个百分点;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89%。

  --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新区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教师数量稳步增长,素质不断提高,队伍结构日益优化。"十二五"期间,全区共招聘新教师1739人,其中博士13人,硕士392人,本科733人,引进高层次成熟人才29人。全区特级教师30人,比"十一五"末增长了2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71人,比"十一五"末新增52人;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594人,比"十一五"末新增577人。各类骨干教师数量比"十一五"末增长了1.33倍。

  --入学机会日趋公平,择校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十二五"期间,新区小学阶段教育入学率和完成率始终保持在100%;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7%;严格执行市教委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政策,2015年区内两所示范高中招生名额面向全区各初中学校分配的比例提高到40%。最大限度挖潜,保障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15年在新区接受义务教育的随迁子女达43458名,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25692名,占总数的60%,比2011提高了5个百分点。通过特殊教育中心入学、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实现了特殊教育"零拒绝"。2015年4月,新区通过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进行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综合督导评估验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在形成,终身教育理念得到普及。"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努力建设"政府推动、部门联动、项目带动、校企互动"的工作机制,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工作理念,不断地促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壮大。投入4.6亿元资金极大的改善办学条件;职业学校招生3419人,毕业6550人,就业5800人,就业率89%,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5万人,取证2.8万人,就业2万人。另外,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毕业6890人,社区居民生活、安全、法规等教育活动101万人次。新区被教育部先后评为"全国社区教育试验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区"。

  二、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期间,新区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变,这些变化对教育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五大发展理念"要求教育发展明确新方向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南。要用创新发展理念,激发教育改革的动力;用协调发展理念,优化教育规模和结构,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用开放理念引领教育开放,推动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丰富教育多元供给;用共享发展理念,推进教育公平,推动京(大兴)津(北辰)冀(廊坊)三区市教育协同发展,让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民众,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区域发展的新定位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十三五"期间,新区面临着新机场新航城建设、开发区创新发展、健康城镇化等重大机遇,为更好承担"引领新常态、打造高精尖、服务京津冀"的职责,新区提出了科技创新中心区、高端产业区、区域协同前沿区、国际交往门户区、深化改革先行区的区域定位。新区要成为科技创新中心区和深化改革先行区,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变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主动适应新技术革命对教育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必将引发人才培养结构的升级,要成为高端产业区,就要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创新人才,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劳动者、创业者,这是教育的使命,需要教育在布局结构、目标任务、发展方式,以及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等方面进一步提高。随着新机场的建设通航,新区历史性地迎来了国家交往门户区的历史机遇,随着跨国企业员工和国际流动人员的快速增长,新区国际化进程将大大提速,对基础教育的开放办学特别是国际化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人口变化的新趋势要求教育做好新应对

  新区是北京市主要的人口导入区之一,承担着疏解北京中心城区人口的重任,伴随着新城建设的加快以及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人口总量将持续增加,教育资源需求压力巨大,特别是学前教育阶段,学位紧张和师资紧缺现象在一段时间内仍将较为突出。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将出现"城挤、村少"的局面,天宫院地区、大兴新城核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配套区、新航城地区的人口将不断增加,而农村地区人口将不断减少,人口的非均质分布要求教育资源布局做出调整,要努力处理好规模和效益的关系。人口结构复杂,教育需求日趋多样化,迫切需要不断丰富教育类型和内容,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人心,需要建立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更加完善、更高质量的终身教育学习体系。

  --人民群众的新期盼要求教育做出新回应

  随着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不仅要求"有学上",更要"上好学"。与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相比,当前的教育发展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瓶颈。首先,教育基础设施仍然不能满足未来人口增长的需求;其次,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引进的优质学校需要进一步做实做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优质均衡仍面临较大压力;再次,素质教育推进还存在一定困难,学校的课程改革有待持续深化;第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还没有得到充分落实;第五,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新的问题,新教师、非师范类教师、教非所学的教师增多,名师和骨干教师数量偏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第六,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管理创新不足,学校办学活力需进一步增强,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做出新回应,交出新答卷。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遵循教育规律,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突出"优化结构,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强化保障"四大主题,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构建更加开放和有利于共享的教育体系,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二、战略目标

  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城区,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人力资源。

  --提供更加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平等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努力保障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社区教育水平。

  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素质明显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大增强,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6%以上;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完成率达到99%以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以上。

  --构建更加完善和开放的教育体系。适应终身学习需求,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使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更加顺畅,结构比例与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有效衔接,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对接,区域教育与国际教育有机接轨;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全区常住人口中70%以上的成人接受一次教育培训,基本形成完善、开放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

  --建设更有活力和特色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把握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全面规划教育发展,努力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体制、办学体制和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激发企业、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热情,探索"管、办、评分离"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适应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且富有区域特色的教育体制机制。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招生考试制度、教育人事制度、教育督导和评价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面向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监测制度;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机构和机制,重视党的建设和群团工作,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处理好依法办学与保障校长办学自主权的关系,进一步激发校长、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探索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需求的育人模式。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生态环境、教育管理生态、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学生自主学习生态建设,提高教育从业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水平。到2020年,全区95%的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认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利用科技工具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尝试开展学生自带设备的数字化学习方式试点,初步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现代化学习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加快适应新区国际化发展的需求,通过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的开放发展,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区域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

  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1

  第三章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创新发展,激发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新区教育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管理方式和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差异性,树立自信心,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以治理思维引领教育变革,按照"政校分开、管办评分离"的要求,加快建立"放管结合、学校实现办学自主权、社会能够积极参与"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一是简政。理清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职能,转变管理方式,逐步实施清单管理、项目管理、底线管理、协商管理。建立权力清单管理制度,明确列出责任清单、事中事后监管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学校安全隐患清单等;实行会议、文件审批制度,让过多的检查评比、会议、文件真正减下来,给学校"减负";实施项目管理,对重点工作采用立项形式,集中攻关;推进底线管理,明确"底线"指标和刚性规范,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实施协商管理,事关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事项等,实行协商听证制度,让利益相关者参与集体决策。

  二是放权。进行学校自主办学试点,尝试推进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学校章程为根据,以学校办学理事会、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为依托的"四会一章程一核心"现代学校治理体系。试点推进学校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逐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通过放权,真正做到"学校的事学校说了算、教师的事教师商量着办",进一步激发学校的办学动力。

  三是督评。坚持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原则,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加强教育督导法制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构建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工作体系。以创建全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创新区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工作体制机制,强化督学责任区职能,统筹实施经常性督导、专项督导和综合督导,创新开展诊断式督导,加强学校内部教育督导与自我评价,建立第三方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监督机制。着力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建设和督导队伍专业化建设,成立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健全完善教育督导室内设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尝试建立教育督导结果公开制度,完善群众教育满意度调查制度。

  (二)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教育服务供给侧改革

  1.推进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验

  制定《关于推进新区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采用优质园举办分园、委托管理、合作办园等多种形式举办公办园。积极探索引进优质教育集团自主投资建设幼儿园,发展高端学前教育。制定《关于向小区配套民办园购买服务的意见》,通过实行"小区生"生均经费补贴、园舍租赁减免、奖励补贴等方式鼓励民办园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逐步提高临时聘用人员待遇水平,积极探索公办幼儿园临时聘用教学人员和民办幼儿园教师在职称评定、在职培训和评优评先等方面的有效途径。

  2.开展公立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

  开展名校(园)集团化办学模式和学区化管理机制改革,通过"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农村学校"等多种形式,探索组建以优秀学校为龙头,跨地区、跨类别学校联合的教育集团,实现名校资源利用最大化,推动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快速扩充。通过政策优惠,鼓励引进的名校和新建的规模校落户南部地区,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健全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通过统筹管理和规划,继续深入推进"点、线、圈"教育新地图的实施,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重点探索学段衔接的体制机制。

  二、坚持协调发展,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一)扩资源

  根据2011-2015年新区新生婴儿统计情况测算,至2020年,小学、初中学位缺口分别为12253个、8017个,随着二孩政策放开、承接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功能、居住证和积分落户政策的实施、新机场新航城建设等诸多政策叠加造成的人口增长,入学需求必然会持续增加,因此保证中小学校学位供给,是"十三五"期间的首要任务。建设的重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新城地区、亦庄地区、新航城地区地区。预计到2020年,开工建设幼儿园17个,可增加学位5100个;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及一贯制学校17个,可解决小学学位12720个,初高中学位13965个,重点建设大兴一中西校区、核心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新航城地区配套学校和亦庄地区的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北京二中亦庄学校扩建、北京小学大兴分校亦庄校区以及X39、X95、X88、E13、E9等地块配套学校。

  (二)优布局

  依据大兴区"三城、三带、一轴、多点、网络化"的空间布局,落实《大兴区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2014-2020)》,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大兴新城、亦庄新城、新航城等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校际差距。以适度规模办学为目标,调整农村地区规模偏小、效益不高的学校。分步骤、分阶段撤并规模偏小、办学效益不高的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实现普通高中规模办学,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推进瀛海、黄村等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教育布局调整;进一步通过城乡手拉手学校建设等工程发展农村地区学校,以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分流老城区生源,缓解老城区学位紧张。

  (三)补短板

  1.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提升承载能力。依法保障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保障性住房小区及农村地区以公办幼儿园为主,普通商品房小区以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高档商品房小区以特色型民办幼儿园为主。采用独立办园、优质园办分园、购买管理服务、合作办园等多种形式举办公办园;实施民办幼儿园奖励扶持项目,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多形式办园,加快发展普惠性民办园;尝试采用政企合作的办园形式,通过经费补助、派驻公办园教师等途径鼓励企业参与创办普惠性幼儿园;坚持"属地主责、行业指导"原则,按照"审批一批、规范一批、取缔一批"的工作思路,以街道(镇)为管理主体,规范未登记注册园管理,建立社区办园点。到2020年,力争使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比例达到85%以上,基本满足户籍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入园率保持在96%以上,最大限度满足常住适龄儿童入园需求。

  稳步提升办园质量,促进内涵发展。推进课程建设,逐步构建区、园两级课程网络,努力构建幼儿自主发展课程体系。通过行政和教研部门业务指导、完善奖励机制和园际间帮扶等形式,力争使3-4所幼儿园晋升为北京市示范幼儿园,10-15所幼儿园晋升为北京市一级以上幼儿园,实现全区50%以上的园所达到一级园水平;积极引导民办幼儿园晋级晋类。办好早期教育指导中心,建立覆盖全区的0-3岁幼儿早期教育服务网络,开展0-3岁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扩大学前教育的服务内涵,力争使市、区级早期教育基地达到20所,未建立早期教育基地的一级以上幼儿园建立早期教育服务站。

  2.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推动大兴一职、二职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首钢工学院、北理工继续教育学院等高职院校及本科院校资源整合,实施一体化办学,稳步推进"3+2"中高职衔接改革工作。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均培训不少于1万人。优化专业设置,大兴一职重点建设电子信息、动漫(电脑平面设计)和民航服务三大专业群;大兴二职重点建设生物医药、数控机电技术、仓储物流三大专业群。集中力量办好飞机维修、生物医药、动漫、航空服务、机械加工五个专业。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把企业部分生产流程或部分科研机构引入学校,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大师(技师)工作室"、"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室"等。支持学校在优质企业、成长企业建立集教学、生产、科研、实习为一体的实训基地。积极推行校企"招生即招工"培养和就业一体化的"劳动预备"制度。推进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30名专业带头人和100名骨干教师。提高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力争2020年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80%。推进职普融通,发挥大兴一职和大兴二职的市、区级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作用,为中小学生提供校外实践项目。利用各镇成人学校的资源,建立一批乡村少年宫或校外基地,依托"一校一品一特色"建设成果,开发中小学生手工实践项目。采取"小手拉大手"的形式,促进父母大学为基础教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加快发展现代社区教育

  各街道办事处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各居委会设立社区教育专职委员。依托社区学院,联合团区委、区社工委、区文明办、区文委等部门,在每个街道办事处至少建设1个高标准社区教育中心,全区重点建设50个社区学校,培养500名社区教育专兼职人员,组织1000名社区教育志愿者。构建起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镇成人学校为骨干,居委会和村委会社区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服务网络。继续加强"兴学网"以及社区教育微信平台的投入,构建数字化学习平台。强化社区教育的服务功能,稳步推进成人教育,实施"求学圆梦计划",开展居民生活知识、科普知识、政策法规知识等居民综合素质提升培训,每年招生不低于1000人。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争创"北京市创建学习型城区示范区"。

  (四)促发展

  1.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加强资源统筹,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在新城南部地区、京开高速公路以东地区、新机场占地搬迁安置房建设地区、薄弱镇村等学位需求紧张领域,高起点分期配建一批教育设施,继续通过撤销、合并等方式改造薄弱校。鼓励、支持优质中小学通过接管周边相对薄弱学校或改扩建的方式举办九年一贯制学校。

  鼓励学校内涵发展,打造学校发展特色。鼓励和支持每一所学校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所处的环境、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状况,因校制宜,确立不同的发展理念,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凸显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特色,积极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重视和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瞄准未来公民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加大通用素养培养。自主探索学校特色发展新途径,创新教育理念,丰富校园文化,打造优质特色学校品牌。加强学校功能教室建设,加大对学校软件如学校的实验项目、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校园文化建设、分层教学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关注弱势群体教育,保障受教育机会公平。进一步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提供多种选择机会。充分挖掘公办学校接收潜力,提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创造条件,按需施教,努力满足有特殊需求的教育。加强特殊学校的建设,继续改善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建设特殊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咨询和服务。构建适合学生多样化发展的教学模式,为有潜力和有创新兴趣的学生提供各种机会。

  2.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和影响力。实施"示范高中影响力提升计划",采取政策支持和项目扶持,进一步提升大兴一中、兴华中学两所市级示范高中的整体竞争力,引领和促进全区普通高中学校发展。大力引进名校,创新合作模式,扩大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办学质量和办学品位。借助优质教育资源影响力,尝试横向集团化办学,改造薄弱学校。进一步深化优质教育资源"点、线、圈"教育新地图的实施,推进八大教育协作区体制机制建设的实践研究,重点在同学段校际间、跨学段对口校间加强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推进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以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鼓励学校开展科技教育、体育和艺术教育、国学经典教育,加大对学校特色课程和特色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建成1-2所在北京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学校。充分利用在京高校资源特别是北京印刷学院、北京石化学院、北京建筑大学等驻区高校资源,探索普通高中与大学合作的途径,建立高中与大学和高水平研究机构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向高中开放课程和实验室等教学资源,鼓励普通高中与大学或教师合作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创新特长生培养方式。同时,在高中阶段适当引进优质国际课程,实施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推进高中课程的多元融合。

  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贯彻高中课程改革精神,适应高考改革思路和方向,推进高中课程改革。鼓励各校发挥自身优势,开出个性化选修课程。利用"校校通",建设校际共享的选修课程平台,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校际课程资源共享,扩大学生选课范围。多渠道丰富选修课程的教师资源,提高选修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设立教师教学创新奖,鼓励和引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推进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更新,根据政策要求,稳步推进走班制教学和分层教学。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鼓励普通高中聘请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和社区人员兼职选修课程教师。适应高考改革需求,改变传统评价标准和方式,积极探索评价体系改革,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加强对学生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三、坚持绿色发展,提升教育内涵

  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办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坚持德育为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以特色办学推动内涵发展;重视体育科技艺术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个性化发展;坚持人才强教,依靠教师提高质量,为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奠定基础;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德育为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充分发挥学科课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引导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科课程中;继续举办德育交流周,评选和推广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优秀课例,建立学科德育课案例库和资源库。深化行为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并将其有机融入学科德育、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建设区(校)本特色德育课程,打造一批优秀特色项目。大力推进中小学生实名注册志愿者,广泛开展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实践育人,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团队活动和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进一步强化社会大课堂建设,在原有40个的基础上,新开发10个德育活动基地,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有时代特色的德育资源。建设好现有的2个名班主任工作室,以200名区级骨干班主任为带动,推出一批德育名师和先进典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密切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联系,大力构建合理的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化、网络化德育体系。

  (二)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中高考改革方案,进一步落实2015年新修订的新课程计划,构建促进学生发展和关注学生实际获得的生态课堂。鼓励和引导学校大力推进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的整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强化"STEM课程"在中小学的实施,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作为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进一步落实市教委学科改进工作意见,促进10%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效落实。实施学科改进计划,引导学校和教师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学改进,转变学生评价方式。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对话的课堂文化,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总结、推广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开展项目学习和主题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有效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切实提升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强化体育、艺术、科技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特长"发展

  大力推广"4H教育"(强调 手(Hand)、脑(Head)、身(Health)、心(Heart)和谐发展的青少年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以"健康第一"为宗旨,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防近视、控肥胖工作管理,强化学生健康教育。完善中小学课外活动计划,建立科技、艺术、体育专项经费,实施体育、艺术"2+1"工程,让每名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增加中小学专职科技教师的数量,提高科技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提高学校科技教育工作水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校外教育基地的建设,继续在全区各镇、街道中小学或镇成人学校中建设一批乡村少年宫或校外教育基地;争取在亦庄地区建设一处校外教育场所;注重学生特长的挖掘,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开发特色项目、建设特色社团,打造一批具有新区特色的特长人才。

  (四)重视学校文化特色建设,以文化特色建设推动内涵发展

  以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校创建为引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节日教育结合,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用好市教委推出的连环画、优秀影片等教育资源,继续实施"书香校园"行动,开展"精品阅读"工程。继续广泛深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组织召开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评选暨展示交流会。重视区情教育,在全区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爱新区、爱家乡"主题教育,通过文化进校园、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等形式,加强武吵子、吴氏太极、南海子文化等具有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学生中的传承。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

  修订《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流程和管理制度。完善干部城乡交流制度、换届调整制度、诫勉谈话制度、新任校级干部专题培训制度、巡回走访制度、届中考核制度与能上能下制度。加强对干部的表彰和肯定,建立干部关爱工作机制。在推进"一校一章程"、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逐步探索校长管理机制改革,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统筹制定干训规划,实施干部有计划的全员培训;对干部分层分类培训,满足干部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加强与教育部直属6所重点师范大学和其他区域性重点师范大学的合作,建设新区教育领导干部师范类高校培训基地,带动干部理论水平的提升。加大异地挂职锻炼和区域交流,适当增加境外培训、参观、考察的规模和层次。启动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工程"和首期幼儿园园长发展工程,选择有发展潜力的20名中小学校长、20名幼儿园园长进行重点培养,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新区教育家型校长团队。建立10个左右的"名校长工作室",在优质学校建立校长研修基地,加大对后备干部和中层管理干部的培训力度,保证每年能够接受1至2次的专题业务培训。加强区委教育工委、教委、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党校的工作联系和资源统筹,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成长促教育质量

  全面加强师德建设。完善师德建设体系,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并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和评议。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师德表现的激励、约束和惩戒制度。定期评选认定新区"四有好教师"、"教育管理突出贡献奖"、"新区教育新星"、"十佳青年教师"等,大力宣传身边的优秀榜样。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和岗位特点,开展分类、分层培训。增加培训费保障标准,"十三五"期间年人均培训经费提高到2500元。继续做好新教师入职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与国内外高校以及有关部门合作,遴选优秀的市、区级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研修员参与高端培训,提高教育教学及各项能力。继续加大与高水平高等院校的联合培养力度,为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提供更多途径。充分利用和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组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实施农村教师提升计划;在全区范围内实施农村骨干教师研修制度,构建名校带新校、名校帮弱校、名师促弱校的良好机制。从区内教育教学骨干教师梯队中,重点发现并培养一批兼职研修员,扩大引领、指导与辐射面,同时为研修员队伍储备力量。

  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教师绩效工资,探索按岗位、任务、业绩确定报酬的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绩效工资结构,提高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对乡村教师岗位实施生活补助政策,提高乡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稳定乡村骨干教师队伍。职称(职务)评聘和骨干教师评选向乡村学校倾斜。不断探索、逐步规范保健医生、财务会计、教研员队伍等特殊岗位的待遇问题。研究出台支持政策,从全国各地继续引进知名校长、特级教师。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改进教师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建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教师创造性、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教师评价体系,要将教师考核结果作为评聘与奖惩的重要依据。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不断优化教师职务晋升机制。针对二胎政策放开的形势,对于育龄女教师人数较多以及承担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任务较重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探索编制统筹调剂予以倾斜照顾;建立特岗教师人才库,引入社会培训机构专业教师,缓解师资紧缺问题。

  (七)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全面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制度实施,加大对重大项目、关键环节的风险防控,严格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以落实教代会、校务公开、民主评议为抓手,推动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进校园安全标准化建设,打造校园安全新常态。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基地,将其纳入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启动"七五"普法工作,开展"模拟法庭"竞赛活动。

  四、坚持开放发展,推进教育开放与教育国际化

  用开放发展理念引领教育,要努力适应"区域协同前沿区、国际交往门户区"的区域定位,推动教育开放与教育国际化。对市场开放,让民办教育搞活;对社会开放,把各界精英请进来;对区外开放,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一)对区内外开放,继续引进优质资源。通过名校办分校、高校办附属学校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区外名校的引进力度,确保北京育才学校大兴分校、北京亦庄实验中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大兴实验学校投入使用。完善基础教育与高等院校特别是驻区高等院校的合作机制,在继续办好北师大大兴附中、北师大大兴附小、首师大大兴附中、北京印刷学院附属小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附属实验学校、首师大学前教育学院附属幼儿园的基础上,力促北京建筑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高校与区内中小学合作开办附属学校。同时大力发展大兴一中、兴华中学、大兴七中、北京二中亦庄学校等区内已有的优质学校,完成大兴一中西校区的新建和大兴七中、北京二中亦庄学校的改扩建,开办北京小学大兴分校亦庄校区,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二)对市场开放,让民办教育搞活。完善公共财政扶持民办学校的相关政策。在公办学校学位不足、入学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通过公开透明的招投标程序,由政府向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购买义务教育学位,补贴办学成本,作为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民办中小学、幼儿园进一步提升办学(园)水平,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教育品牌,引导个性化教育需求由公办学校向民办学校合理转移。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通过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合作方式,积极鼓励有资质、信誉好的民办教育机构面向有需求的公办中小学输出优质课程或师资,促进中小学发展。

  (三)对社会开放,把各界精英请进来。在做好学校教育的同时,寻求社会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教育部门与区委社会工委、区精神文明办、区妇联等共同推进社区教育,办好父母大学,把家庭教育、家长教育作为重要途径培育良好家风;建设好家长学校、家长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家长作用、挖掘家长资源,形成"家校协同、共育英才"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丰富教育资源供给,以深化中小学社会大课堂建设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完善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和10%学科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面向社会开放,规范外聘机构和外聘教师,将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体育明星等请进校园、走进学生。完善社会资源支持教育的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公共文化体育机构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场所和便利条件,推动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向中小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鼓励学校实施"走出去"战略,让学生走出课堂、教室、学校,走进自然、社区、社会。

  (四)对世界开放,推动教育国际化。适应新区国际化发展的形势,通过引进、合作办学等形式,建设国际高中或名校国际部;加快推进亦庄保华国际教育园项目建设,将耀华国际教育学校、耀中国际学校建成新区教育国际化的窗口。研究探索在境外建立新区干部教师培训基地,不断扩大引进境外师资开展培训或选派干部教师赴境外培训的规模。推动有条件的学校在英语学科引入外教。鼓励各级学校与境外学校在教师培训、学生交流、师生互访等领域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五、坚持共享发展,大力推进教育公平

  (一)深入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点、线、圈"模式

  深入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点、线、圈"模式,不断完善教育协作区工作机制,在教育协作区内部深化体制与机制建设,完善责任,创新形式,进行同学段校际间、跨学段对口校间的交流合作,形成纵向贯穿融通、横向扩展延伸的格局,进一步在协作区内部实现干部、师资、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要素的流动和辐射,让协作区内每一所学校都享受教育发展成果。积极推进中、小、幼衔接,建立九年、十二年一贯制学校联盟,探索解决一贯制学校在课程衔接、教师职评等方面面临的共性问题。

  (二)推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从整体上统筹建设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大区域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平台的整合力度,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以信息化手段推动优质课程等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满足广大师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加强北京数字学校建设和利用,开发"微课程",积极推广义务教育阶段全科数字化名师同步课程。改版大兴教育信息网,完善大兴区教师研修网,实现优秀教师课堂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习题资源等教育资源互通共享。探索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学习应用软件开发与应用,努力实现学习发生和信息交流的便捷化。

  (三)推进干部教师流动,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发展

  进一步推进干部任职交流,鼓励新城地区学校干部到镇属学校或薄弱学校干事创业。坚持"以人为本、政策引导、多元开放、提高质量、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进干部教师合理流动,鼓励优秀教师和管理骨干在协作区内、跨协作区、跨区域的校际间交流轮岗;鼓励农村教师到新城地区顶岗交流、跟岗培训;鼓励优秀教师通过联网平台等途径为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实践活动提供开放的指导服务。

  (四)严格落实招生入学政策,巩固就近入学成果

  在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免试、就近"原则,完善对口直升、九年一贯、电脑派位等入学方式,探索学区制管理。充分利用全市统一的义务教育入学服务系统,做好信息采集和统计工作,科学预测入学人数,全程监控入学过程,实现入学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完善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体系,实现应助尽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实施学前教育免除保教费,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高中阶段学生实施免除学杂费。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的政策,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随迁子女入学资格镇(街)联审工作机制,依法保障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五)建设京津冀三区市教育联盟,促进三地教育协同发展

  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倡议并牵头与天津北辰区、河北廊坊市合作组建"京(大兴)津(北辰)冀(廊坊)三区市教育联盟",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推动三地教育在解决共性问题的课题研究、干部教师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学生体育艺术科技竞赛、师生游学互访等方面共研、共享、互学、互促。充分发挥我区职业学校的资源优势,与河北省相应职教中心、职业学校采取"1+1+1"的合作模式,积极探索合作阶段办学经费的使用管理办法,每年不低于200名学生互动交流、代培代训。

  第四章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经费投入保障

  继续加大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力度,使教育投入总量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足额保障学校办学经费。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

  (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加大财政性教育投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使教育投入与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相匹配。按照常住人口人均10元的标准,把社区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多渠道筹措经费,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落实企业捐资助学缴税减免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捐资设立专项奖(助)学金,在新区范围内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经费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专项经费的全过程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加强对基础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控体系和内控制度的执行,逐步形成财政部门的专业监督和教育主管部门监管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系,实现基础教育财政支出公开、透明,建设阳光、透明、廉洁的教育财政环境。对于转移、挪用、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全面推行收费规范公示制度。

  (三)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逐步完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教育重大项目、大额资金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加强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积极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审计手段现代化,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质量和效率。

  二、信息技术保障

  聚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以深化应用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深层次发展。到2020年,全面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基本建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不断提高新区教育信息化整体应用和服务水平,初步实现教育手段、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现代化,为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保障。

  (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基础生态环境

  高标准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对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实现宽带网络和无线网络全覆盖,为全体师生提供灵活、方便和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构建新区教育网络安全和运维服务体系,为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平台建立安全稳定的可持续运行环境。推广数字校园建设成果,在全区教育单位实现数字校园云平台的全面覆盖,进一步提高云平台用户体验,为全体师生提供统一便捷的信息化应用环境,进一步完善云平台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为第三方应用提供标准的开发环境,进一步推广云应用商店模式,优化"政府搭平台、企业出应用、学校买服务"的市场环境。坚持"开放、合作、发展"的原则,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

  (二)构建完善的数字化教育应用生态系统

  以数字校园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全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在数字校园云平台基础上,深化应用,建立完善的数字化教育应用生态体系,为全区教育改革提供全面的信息化应用服务。通过教育管理应用生态,搭建全区统一的教育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改变教育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应用生态,搭建全区统一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班班通,为教师培训、网络教研、资源共享提供信息化服务,助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应用生态,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让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直接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学习过程,为课堂教学改革和学习方式变革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

  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信息化素养,打造一支涵盖技术管理层、研究推动层、骨干应用层和技术支撑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全区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提供队伍保障。对中小学校长进行信息化领导力培训,重点培养校长的信息化领导能力、信息化感知与决策能力、信息化文化建设、信息化学习、信息化管理等多种能力;努力提升学科教研员的信息化观念与意识,提高教研员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指导能力、教研指导能力、资源建设能力和网络教研组织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导师认证培训,提高教师发现与应用技术的能力,提高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创新能力、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能力、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教育技术专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努力培养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运维管理、技术支持、应用指导、需求调研、课程开发等业务能力。

  三、组织领导保障

  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建立部门协调沟通机制,加大研究解决教育重大问题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新格局。

  (一)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区委、区政府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区人大依法进行监督,确保依法治教的落实;区政协参政、议政,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意见建议。要把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坚持和完善区领导、区直单位联系学校制度,经常深入学校,开展调查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创造条件,形成尊重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新机制。各镇党委、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切实履行教育职责,把关心、支持教育工作列入任期目标,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

  (二)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贯彻《中组部、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落实市委实施意见和《市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基层党组织设置和管理的意见》,理顺镇属中小学、幼儿园、成人学校党组织管理权限,统筹管理和规划全区教育系统基层党建工作。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员意识提升行动"成果,把"三进三联"、"兴教先锋争创工程"等教育特色党建活动形成长效机制和品牌。强化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加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群团工作,积极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健全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长效机制,形成保障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的合力。探索将党建和家庭教育结合,发挥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和党员这个中坚力量的带动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教职工、学生和家长,以党建带家建、以家风促学风教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完善权力清单、决策留痕、廉政风险防控等工作制度,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

  (三)加强规划的贯彻实施

  贯彻实施规划是区、镇两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有关部门要在区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区教委负责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与实施,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共同抓好贯彻落实,要抓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尽快出台实施。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对在实施规划中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要广泛宣传规划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动员全区社会各界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第五章 重点工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

  开展"热爱家乡,感恩大兴"主题摄影、微电影创作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设立志愿服务专项经费,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实名注册志愿者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诵读中华经典活动、名(作)家校园行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动。创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示范点20个。

  二、课程与课堂教学优化提升工程

  建立优秀学科拓展课程和区域特色课程遴选机制,支持中小学开发高质量的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构建基础、拓展、特色三类可选性课程系列,建设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层次结构。启动师生中外经典名著阅读工程,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完善活动课程和实验教学体系。

  三、农村教育品质提升工程

  提高农村学校文化品位,建设区级"园林示范学校"10所,"美丽乡村学校"10所,评选区级"文化示范校"10所。稳定和发展学校师资,鼓励名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丰富特需特色课程,增加课程建设专项经费,结合农村学校现实和学生的特定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特需和特色课程。

  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工程

  重点建设一批体育场馆和基地,供学生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建设力度,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标准,评选区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10所。开展防近视、控肥胖专项行动,控制学生近视率、肥胖率。开展学生体育艺术技能提升专项行动,使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1-2项艺术特长。开展名家进校园、民族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五、名师培养工程

  重点建设25个名师工作室和一批特级教师工作室。在区内外优质学校建立10个骨干教师培养基地,10个市级学科教研训基地,打造一批具有课程素养和教学境界的特色教师和学科名师。引进培养新区教育教学高级人才20名,重点培养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70名。

  六、名校长培养工程

  每年选派不少于30名校级干部异地挂职和30名校级干部开展异地培训。适当增加境外培训、参观、考察的规模和层次。启动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工程"和首期幼儿园园长发展工程,选择20名中小学校长、20名幼儿园园长进行重点培养,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教育家型校长团队。建立10个"名校长工作室",在优质学校建立3-5个干部研修基地,加大对后备干部和中层管理干部的培训力度,保证每年接受1至2次的专题业务培训。创新后备干部培养、遴选机制,实施优秀副校长、优秀处室主任、优秀年级组长培养计划。

  七、父母学习促进工程

  办好"父母大学"、"兴学网"和各镇成人学校资源,依托各中小学、幼儿园,采取"小手拉大手"促进父母学习。到2020年,使全区中小学在校生父母80%以上年均接受一次家教培训。从2017年开始,每年评选100名学习型家长、100个学习型家庭。

  八、创新实验室建设工程

  对全区中小学原有实验室升级改造,建设5-10个自主创新型实验室,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建设兼容各种传统实验室功能、又能开展创新实验的综合性实验室。在高规格配备传统实验器材的同时,结合各校科技教育特色分别引入航天科技、3D打印、环保科技、创客设备等现代高科技实验器材。

  九、京津冀三区市教育联盟"一、十、百、千、万"工程

  打造京(大兴)津(北辰)冀(廊坊)三区市教育合作与发展论坛活动品牌,每年研究一个共性问题、召开一次主席团会议、举行一次校长论坛、举办一次教师论坛、举办一次校外教育论坛、举办一次党建论坛。搭建十个学校间协同发展共同体。合作培养培训100名左右的骨干校长(园长)、100位左右的名师。五年内推出1000节优质示范课,并使三地间学生交流达到1万人次。

  十、教育国际化拓展工程

  引进海内外名校来新区开办国际学校,推进耀中、耀华国际学校项目建设。新区学校与境外学校结对数量达到30所,积极推进师生文化交流、海外游学活动,增进相互学习与理解。干部教师境外培训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从主干学科培训向延伸到小学科及综合类学科;加强高质量外籍教师的甄别引进工作,充分发挥外籍教师英语教学和辅导本校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元素,培养学生国际意识以及跨文化理解与沟通能力,开展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