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固本稳提升 奋楫笃行启新程——《大兴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来源:区统计局  日期:2025-04-16 16:22 打印 【字体:

  2025年4月,北京市大兴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大兴调查队、北京市大兴区经济社会调查队联合发布《大兴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通过丰富的数据和图表展现大兴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果。202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交织叠加的风险挑战,全区上下锚定发展目标,推动经济运行回稳向好,民生保障坚实有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一、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综合实力再上台阶

  经济总量稳步攀升。初步核算,2024年大兴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构成为1.2:28.0:70.7,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44.2亿元,比上年增长6.3%,拉动经济总量增长4.4个百分点,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产业发展蹄疾步稳。主要领域稳中有升,工业持续发挥带动作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888.8亿元,其中医药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2.7亿元,占比近三成。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体娱乐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4%、13.5%和18.9%,其中科技服务业和文体娱乐业收入增速均跃升全市第一。

  需求结构持续优化。有效投资占比不断扩大,反映实物量的建安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重46.2%,占比较上年提高9.3个百分点。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珠宝首饰零售、图书报刊零售、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0%、19.3%、5.5%。

  科技实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年专利授权量6314件,比上年增长30.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222件,比上年增长63.5%。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344件,比上年增长21.4%。输出技术合同、合同成交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3%、41.0%。2024年1-11月大兴区大中型重点企业实现研发费用55.0亿元,同比增长8.9%。

  二、核心产业优势凸显,攀高逐新冲刺千亿

  生命健康[ 依据医药健康产业口径,划分为医药工业、医药服务业、医药商业。其中医药工业包含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保健食品制造、制药专用设备制造;医药服务业包含医学研究和试验发展、卫生;医药商业包含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大兴区生命健康产业抢滩布局,依托“中国药谷”资源禀赋优势,产业规模持续提升。2024年大兴区生命健康产业共有规上单位177家,较上年增加超20家,医药工业、医药服务业、医药商业三大细分领域全面实现扩容;实现营业收入625.6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8.9%;实现利润总额39.4亿元,收入利润率6.3%;医药工业总产值289.0亿元,同比增长3.5%。

  先进制造蓄势赋能。加快向新质领域布局,高质量发展引擎突出。全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完成产值349.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近四成。未来能源(氢能)发展如火如荼,氢能示范区斩获国家级“绿色低碳示范园区”称号,氢能“制储运加用”生态闭环初步成型,规上工业涉氢企业全年产值比上年增长10.6%;在重点汽车零部件企业新增新能源汽车订单等业务带动下,汽车制造业全年完成产值18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临空产业能级起势攀升。大兴区全力推动项目建设落地,加快从“打基础”向“成规模”转变,临空产业集群雏形初显,航空新城蓄势腾飞。2024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客货运起降32.5万架次,同比增长11.0%;旅客吞吐量4944.1万人,同比增长25.5%;货邮吞吐量32.6万吨,同比增长33.7%。大兴区航空运输业实现收入123.2亿元,同比增长13.0%,拉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收入增长4.6个百分点。

  三、民生保障扎实有力,人民福祉不断增进

  就业增收有力有效。落实落细就业优先,开展系列招聘活动442场,服务企业6459家次。精准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全年面向各类劳动力开展培训5896人次。开展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43场,提供岗位1.2万个,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7.3%。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204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73元,比上年增长7.2%。

  社会保障持续加强。持续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基层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大兴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数、人数分别为4.6万个、65.6万人,分别同比增长9.0%和2.5%。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数、人数分别为4.4万个、60.5万人,分别同比增长14.8%和4.6%。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升,加快推动北京安定医院、北京佑安医院新院区等3家医院规划建设,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区级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建成亮相。

  民生事业协同发力。坚持以民为本,着力补齐民生保障短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农业生产保障有力,全年农业产值实现25.6亿元,同比增长0.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城乡社区支出、农林水、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合计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近八成。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持续扩大,清华附中、中关村三小等5所市级名校签约落地。

  四、城乡品质稳步提升,宜居底色更加鲜明

  城市建设步履坚实。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匠心塑造精品城区,年末公共交通运营车辆1175辆,运营线路长度2425.1公里,客运量0.63亿人次。新能源出租车运营车辆4835辆,比上年末增加2155辆。城市道路清扫保洁面积1139.8万平方米/日,比上年增长7.8%,生活垃圾清运量58.6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绿色低碳转型深入。聚焦“美丽大兴”建设,深入实施“双碳”战略,成功入选全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53.8万吨标准煤,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34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0.8%,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展新面貌,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值33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8.3%;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值2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2.5%。

  文化发展亮点纷呈。年末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123.5万册,总流通138.9万人次。文体中心20个,社区文化室250个,文化大院328个。商业电影放映19.4万场次,观影223.5万人次,票房收入1.0亿元。年末拥有体育运动场所3740个,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2.7平方米。大兴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利润总额实现“双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