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区推进镇街养老服务联合体建设工作方案

来源: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  日期:2023-01-20 14:01 打印 【字体:

  为进一步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压实镇街基本养老服务属地责任,统筹服务资源,落实养老规划,创新供给机制,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街道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区委“三落一提”工作要求,立足“新大兴新国门”发展机遇,坚持党建引领,以满足我区养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确保政策落实和服务落地,压实镇街基本养老服务责任,健全各类养老服务资源统筹机制,鼓励引导专业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形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工作原则

  ——高位统筹,健全机制。坚持镇党委(街道工委)领导,聚焦辖区老年人服务需求,健全老年人问题发现和综合解决机制,统筹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解决养老政策不落地、责任未落实、养老服务碎片化、养老资源整合机制不顺畅等问题,形成镇街对辖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总抓手。

  ——兜好底线,广泛普惠。坚持深化镇街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线职能,促进资源均衡配置,确保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到位。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为辖区老年人提供质量有保障的养老服务。

  ——以人为本,鼓励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老年人在养老上的“急难愁盼”问题,鼓励镇街积极创新,探索符合实际的养老服务联合体(以下简称“老联体”)建设路径,建成精准对接辖区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区域养老新模式。

  (三)主要目标

  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因地制宜的思路,“十四五”期间,分类分层有序推进镇街老联体建设。2022年底前,老联体运行机制基本建立,依托党建协调工作委员会,聚焦区域内老年人诉求发现解决机制,形成老联体常态化运行机制,有效满足老年人需求。到2025年底,老联体基本建成,管理和运行机制基本成熟,区域内老年服务设施均衡布局,涉老资源有效整合和利用,涉老政策应享尽享,供需顺畅衔接,运行平稳有序,老年人获得感不断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全面推进老联体建设

  1.建立区级老联体。发挥大兴区养老服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建立区级老联体议事协商机制,研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编制实施方案,建立镇街养老工作指标体系(见附件)。依托区级大数据平台,升级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整合养老服务资源,实现区、镇街信息共享,形成需求、服务、监管一体化区级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2.组建镇街老联体。镇党委(街道工委)负总责,履行养老服务属地责任。民生保障部门牵头,组织规划建设、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部门,统筹辖区内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登记备案的服务商、开展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等各类公共服务资源组建镇街老联体,精准对接老年人服务需求。

  (二)确立老联体运营方式

  3.鼓励专业组织运营。积极引导品牌公益组织参与老联体运行管理,组建区级养老服务联合体运营中心。镇街老联体可由民生保障部门直接运营,也可引入第三方公益组织或专业服务机构协助推进老联体建设,实现服务标识、服务理念、服务平台及评价标准“四统一”,推动养老服务镇街全覆盖。

  (三)建立需求精准对接机制

  4.建立需求发现机制。通过村(居)委会及社区服务站,联动养老服务机构,统筹基层“五老”人员,老年协会、“拉家常”议事会等自治组织成员纳入养老服务顾问队伍,主动发现、收集、挖掘养老服务需求,确保辖区涉老政策应享尽享。

  5.建立综合解决机制。发挥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作用,建立镇街老联体议事协商制度,研究解决老联体建设运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分析本镇街老年人反映的诉求和问题,调动辖区资源精准对接,实现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未诉先办、快速响应。

  (四)优化养老服务发展格局

  6.落实市区养老服务专项规划。统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规划,利用辖区各类设施,实现医养康养资源有效结合,补齐床位短板,均衡布局机构集中养老床位、驿站临时托养床位、养老家庭照护床位“三张床”,确保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定位清晰。

  7.提升养老设施使用效率。推进镇街公办敬老院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养老照料中心建设,鼓励照料中心承接社区养老驿站运营,强化居家养老服务辐射功能。通过开展上门服务消除老年人顾虑,引导正确认识和熟悉家门口的养老机构,让更多失能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享受集中照护,逐步提升设施使用效率。

  8.完善“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推广“互联网+社区(村)+养老服务”驿站连锁化运营模式,落实驿站准入、退出机制,鼓励镇街采取本地孵化与市场引入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养老服务驿站运营水平。科学划分责任片区,落实《北京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全覆盖。

  9.提升养老配建使用效能。发挥区级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引领作用及社会福利院兜底保障职能,合理利用现有养老用地、社区养老配建资源,作为镇街养老设施的有益补充。引入优质社会资本,推动实现品牌化、连锁化、规范化、市场化运营,带动区域养老机构结构性调整。

  (五)创建老年友好型镇街和社区

  10.推进老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推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及困境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确保老年人家庭愿改尽改,实现老年人居家生活和交通出行无障碍。

  11.积极孵化培育公益社会组织。提高镇街老年协会组建率,动员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成为协会会员。以社区为平台,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深入社区、村开展为老服务。

  12.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广泛宣传动员,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伍,老年志愿者注册人数不低于辖区老年人口总数的30%,提升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储蓄率,引导社会大众支持家庭养老及老年社会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强化落实

  各镇街要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将推进老联体建设作为属地落实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抓手,列入党委(工委)重点工作议事日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任务,加大政策执行、资源统筹、资金支持力度。将养老服务驿站纳入社区治理体系,理顺各类组织在老联体中的功能定位,形成养老服务整体合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地。

  (二)保障到位,强化统筹

  将老联体建设运营纳入政府购买服务重点内容,引导品牌化公益或专业组织参与老联体运行管理。加强绩效跟踪评估,确保资金投入取得实效。强化统筹协调,用足用好现有政策,整合区域优质资源,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三)总结经验,强化宣传

  根据老联体建设实际情况,及时总结建设成效、区域亮点,形成大兴区特色品牌。开展区域老联体主题活动宣传,增加公众认知,凝聚社会共识,营造“社会资源优势互补,集中力量助力养老”的社会氛围。

  (四)规范管理,强化考核

  将老联体建设纳入“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以区域老年人满意度、各部门涉老相关政策和任务清单落实情况为重要指标,每年进行考核排名。健全服务商准入准出及社会评价机制,保障老联体服务质量,加强运营过程监督,跟踪指导老联体规范运行和有序发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