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区从实际出发,把公共文化空间拓展与疏解整治促提升相结合,与大兴区泛博物馆群建设相结合,与营商环境和生活环境建设相结合,有效拓展60万平米以上公共文化空间,迈出了社会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步伐。
一是老旧厂房升华为公共文化空间。两年来,大兴区积极开展对工业大院、大棚房、小散乱污企业等的有效治理,为文化空间拓展提供了基础和机遇。通过加强总体规划,加强协调指导,推动各属地政府通过政企合作等方式,陆续建成一批满足群众需求的文化休闲场所。如瀛海镇对全镇腾退的土地进行整体规划,成功拓展13.55万平米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了集大型文化活动中心、体育馆、乡情村史馆等多功能一体的党群活动中心。长子营镇沁水营村将老旧机械存储库房改造成建筑面积2000平米的大兴区凤河流域历史文化展览馆。南中轴沿线“最美乡村”半壁店村,通过村企合作,重新改造旧村舍、有效利用闲置公共空间,建立泰迪低碳乐园和月季湾公园,极大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是泛博物馆群增值公共文化职能。充分利于月季博物馆、印刷博物馆、西瓜博物馆、泓文博雅艺术馆、澄怀美术馆、李可染画院等馆藏资源,发挥泛博物馆群的公共文化职能与集聚效应。通过镇企对接,“多点分布”镇级文化设施,在泓文博雅艺术馆建设镇级图书馆,为群众提供公共阅读空间;充分发挥月季博物馆、钧天坊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古森林博物馆、坦博兴善苑等藏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开展文化活动、展览展示。形成了政府、社会两条腿办文化的格局和地域特色。
三是文化空间融入商业环境和生活环境。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建设、社会化运营的原则,通过新建一批、改造一批、合作一批的途径,推进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两年来,实现了“三个首家”的突破:即率先建成华北地区首家24小时城市书房,首家24小时智能图书馆及全市首家进入商圈的24小时公共图书馆,截至目前,有效整合小区底商、商圈、休闲公园、企业园区等多方面资源,成功拓展公共文化空间2300余平方米,完成15个书房建设。书房以“便利性、全天候、智能化、个性化”的特点,不仅解决了老旧小区文化设施不足和基层文化设施错时开放等问题,也进一步完善并提升大兴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成果,进一步提升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