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非遗古乐魅力 京津冀三地携手奏响永定河文化潮涌之声

来源:区文旅局  日期:2023-10-15 15:57 打印 【字体:

  为高品质建设好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加强新时代非遗的传承和保护。10月14日——15日,由大兴区文化和旅游局、长子营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年“千年古乐递雅韵·非遗文化共传承”京津冀笙管乐交流演出活动在大兴区举办。活动邀请京津冀三地冀中笙管乐类非遗团队表演,以及大兴区永定河流域国家级非遗项目白庙村音乐会携手呈现一台笙管乐专场演出,展现非遗古乐的独特魅力。

  冀中笙管乐流传于北京以南、天津以西,沧州、定州以北的近三十个县市,是冀中平原一带特有的一个鼓吹乐品种,民间俗称“音乐会”,因主要用管子领奏、用笙等合奏,又称“笙管乐”。除笙、管、笛等吹奏乐器外,冀中笙管乐使用的乐器还有云锣、鼓、铙、钹、铛铛等击奏乐器。笙管乐的乐曲分套曲、小曲及独立成套的打击乐三类,其中套曲篇幅长大,结构复杂,是整个演奏曲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冀中笙管乐遍布整个冀中平原,这一地域内的农民以村为单位借乐结会,在本地的祭祀、丧葬等民俗活动中演奏,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世代传承。

  2023年“千年古乐递雅韵·非遗文化共传承”京津冀笙管乐交流演出活动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展“千年古乐递雅韵·非遗文化共传承”研讨活动;第二部分:组织冀中笙管乐乐队进行展演交流。

  10月14日,“千年古乐递雅韵·非遗文化共传承”研讨活动在大兴区召开,大兴文化馆、非遗专家以及10支冀中笙管乐类非遗团队负责人热烈研讨与分享非遗文化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上,各专家乐者代表就传统非遗项目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自身作用,在当代社会如何寻求自身发展等热点问题一一发言,为传统音乐类项目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10月15日,“千年古乐递雅韵·非遗文化共传承”京津冀笙管乐交流演出活动在大兴区长子营镇湿地公园精彩开幕。来自京津冀三地的白庙村音乐会、李家务音乐会、京西大鼓锅子会、芦台罗汉音乐会、京西幡乐、康宁民乐队、通州牛宝屯音乐会、河北磨汉港音乐会、天津沽北运河善韵、西马各庄音乐会轮番上场,手执笙、管、笛等古乐器,辅以镲、锣、鼓等打击乐器演奏,曲乐意境深远,时而激荡高亢嘹亮,时而低沉宛转悠扬,彰显了冀中笙管乐的高超水平。期间,工作人员还穿插搭配乐器和乐曲介绍,带领观众现场近距离领略非遗文化的魅力。

  据了解,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市“三个文化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凤河文化是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一颗璀璨明珠,是大兴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部分。为“凤河”扬声,传非遗古韵。大兴区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支持非遗发展。2008年,白庙音乐会成功申请国家级非遗,2021年,李家务音乐会成功申请市级非遗。为传承好非遗文化,积极打造非遗大舞台,将非遗表演融入群众日常节庆活动中,组织“非遗进校园”、开设非遗文化讲座等,种种举措有效激发了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对非遗文化的兴趣,推动传统非遗与现代生活的接轨,持续扩大非遗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着力打造大兴文旅产业新标杆,全面建设宜居宜业新大兴、繁荣开放新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