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做好年度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意义重大,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围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和《北京市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若干措施》,立足问题导向,立足严的主基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极端负责的态度,落实好“四个最严”要求,高标准实现食品、药品抽检合格率98.5%、99%年度工作目标,坚决守住食品药品安全底线,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提供坚实保障。
一、全力维护大局稳定
(一)保障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和重要节点食品药品安全。开展“守底线、查隐患 、保安全”专项行动,聚焦重点食品药品生产企业、连锁经营企业、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平台企业、学校食堂、药店等,全面排查处置风险隐患,适时组织督导,层层压实责任。加大重要节假日期间检查巡查力度,开展节日热销食品专项抽检,及时核查处置不合格食品。持续做好食品药品、食用农产品舆情处置和应急值守工作。(区市场监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园林绿化局、区委网信办按职责分工负责)全面总结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成果,充分运用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冬奥经验”,持续完善重大活动常态化工作机制。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积极宣传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先进事迹,讲好保障故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区市场监管局、区公安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园林绿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进口冷链食品“人、物、环境同防”工作。防范进口冷链食品安全风险,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第三方冷库经营者在采购、生产加工、销售、贮存进口冷链食品时,严格落实“三专、三证、四不”要求;指导各镇街基地做好涉疫食品排查管控。(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区商务局配合)
(三)加强疫情相关药品安全监管力度。持续做好疫情防控所需药品、医疗器械供应保障和质量监管工作。做好新冠病毒疫苗质量监管,督促相关企业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严厉打击疫苗违法行为。进一步抓好各镇街基地药店疫情防控工作,组织全区线上线下药店用好“京药通”“一店一码”,推动药店相关从业人员上“北京冷链”,实现与“北京健康宝”进行数据互联互通,确保药品监管、防控工作有效落实。(区市场监管局)
二、强化源头治理
(四)净化产地环境。严控重金属污染,持续开展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治。(区生态环境局)对受污染耕地逐块落实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因地制宜推广品种替代、水肥调控、生理阻隔、土壤调理等安全利用技术。(区农业农村局)
(五)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深入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使用禁限用药物行为,严格管控常规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加强农药兽药生产、销售企业监管,指导农民规范使用。启动对甲拌磷等4种高毒农药的淘汰工作。加大对生产、销售、使用非标农膜的监管力度,持续推进农资打假。(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区市场监管局、区公安分局、区人民法院、区检察院、区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大食品和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力度。督促食品生产企业把好原料进入关、生产过程关、产品出厂关。加强流通领域监管,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和仓储体系建设。(区市场监管局、区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研究完善粮食出入库检验制度。收购粮食质量安全监测达到每万吨粮食产量1个监测样品。(区商务局)加强小麦生产环节源头管控。(区农业农村局)
三、加强重点领域监管
(七)深入推进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组织对学校食堂和校外供餐单位开展全覆盖风险排查,加大对学校(幼儿园)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检查力度,保证学校食堂和校外供餐单位采购的食品、食用农产品可追溯。督促学校实行校长(园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并落实有关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责任追究。(区教委、区市场监管局、区公安分局、区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持续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重点推进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行动。创新工作方式,加强新型流通渠道建设,完善农村市场食品安全治理机制,加大科普宣传和培训教育力度,提升农村市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区农业农村局、区公安分局、区商务局、区供销合作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严格特殊食品监管。组织开展特殊食品生产企业体系检查,检查企业数量达到全区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总数的20%以上,企业自查报告率达到100%。完成保健食品注册备案双轨制改革有关任务。(区市场监管局)
(十)规范食品添加剂使用。推动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问题治理,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严格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和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严厉查处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违法行为,加强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教育,积极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坚决遏制“食金之风”。(区市场监管局、区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加强药品重点领域监管。对疫苗、无菌药品、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医用口罩、药械集采中选产品等品种实施全覆盖检查。持续加强对特殊药品、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儿童及特殊化妆品等高风险产品的监督检查。强化对中药及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经营的质量监管。加强普通化妆品经营环节日常监管。(区市场监管局)
四、保持严惩重处高压态势
(十二)深入开展“铁拳”行动。落实国家2022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安排部署,聚焦“民意最盼、危害最大、市场监管风险和压力最大”的食用油掺杂掺假、面向未成年人开展“无底线营销”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优势,集中力量查办一批社会和群众反映强烈、突破道德底线的违法案件。落实“处罚到人”要求,对主观故意、性质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责任人员依法严厉处罚,实施食品行业从业禁止。通过公布典型案例、适情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加强宣传曝光,有力震慑违法者。(区市场监管局、区融媒体中心配合)
(十三)开展“昆仑2022”行动。严厉打击食用农产品非法使用农药兽药、“瘦肉精”及其他违禁物质,食品、保健食品非法添加等犯罪活动,强化跨区域协同打击,全环节铲除犯罪利益链条。对重大案件进行挂牌督办,集中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始终保持对食品犯罪高压态势。(区公安分局)
(十四)深化进口食品“国门守护”行动。加强输入性风险防控,严格食品安全质量要求和检验检疫标准。积极拓宽违法线索获取渠道,严厉打击农产品和食品走私。(区公安分局、区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以打击销售假药劣药、网络非法销售为重点,严防严管严控药品安全风险,查处一批大案要案、公布一批典型案例、移送一批犯罪线索、消除一批风险隐患。(区市场监管局)
五、着力增强监管效能
(十六)推进智慧监管。开展监管信息大数据归集和分析应用,强化风险监测和研判,为市场主体“精准画像”,实现分级分类监管,提高监管针对性有效性。充分利用“北京冷链”平台,畅通重点冷链食品追溯链条。鼓励和引导全区性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食品安全信息化追溯管理。(区市场监管局)加强对食品工业企业追溯平台的宣传推广,提升追溯平台使用效果。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互联网+食品安全”新模式。(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力争全覆盖,学校食堂和校外供餐单位“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力争分别达到65%和80%,校外供餐单位建立 HACCP或 ISO22000管理体系的比例达到60%。(区市场监管局、区教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快研究对平台企业更加有效的线上线下监管方式,严防行业性食品安全风险。(区市场监管局)
(十七)实施信用监管。将食品领域抽检不合格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等有序归集至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依法依规将相关市场主体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结合食品安全风险与信用风险,科学划分食品生产企业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区市场监管局)深入宣贯《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积极组织各镇街基地各行业协会开展诚信体系培训。(区经济和信息化局)配合市级探索开展农安信用分等分级动态评价工作。(区农业农村局)推广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与市场准入衔接,推动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商超、集团购买和校园食堂采购中查验承诺达标合格证。(区农业农村局、区园林绿化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落实《粮食企业信用监管办法(试行)》,对从事粮食收购、储存和政策性粮食购销活动的企业探索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区商务局)
六、完善法规标准和制度机制
(十八)加强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工作。做好《食品生产企业质量提升指南》《餐饮服务单位餐饮服务场所布局设置规范》《网络餐饮服务餐饮安全管理规范》《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布局设置与加工配送管理规范》等北京市地方标准的宣贯实施,提升食品生产企业和餐饮服务位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推动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区市场监管局、区卫生健康委)
七、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十九)提升检验检测水平。市场监管部门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检验量达到3.3批次/千人。开展食品快速检测评价和检测结果验证。对承担食品抽检任务的检验检测机构和复检机构开展抽查。(区市场监管局)完成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样本量不低于1250批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区级检测机构通过资质认定(CMA)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评审(CATL)的比例达到50%。(区农业农村局)健全完善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配合做好市级对大兴区食用林产品的质量监测工作。(区园林绿化局)落实“两品一械”抽检任务,组织实施不合格产品检验及案件核查处置,定期发布质量公告。(区市场监管局)
(二十)强化基础支撑。推动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食品安全重大综合保障关键技术)建设。(区市场监管局)按照市级发布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指南和预警建议,指导各镇做好防控落实工作。(区农业农村局)加强重点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区卫生健康委)
八、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十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乳制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进一步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配合市级开展奶畜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升生鲜乳质量,提高乳制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区农业农村局、区经信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推进现代化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落实《关于推进冷链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区交通局、区商务局)将食品安全监管科技需求纳入全区重点研发计划。(区科委、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继续落实《2021-2025食品生产质量提升行动方案》和《北京市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持续推动食品生产企业和餐饮服务单位质量安全提升。(区市场监管局)
(二十二)加快食品和药品安全检查员队伍建设。参加食品安全检查员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检查工作质量。(区市场监管局)
九、完善社会共治格局
(二十三)持续推进“双安双创”。按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考核办法》要求,对照《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回头看”活动的通知》的工作部署,组织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回头看”活动,持续巩固创建成果。(区农业农村局)
(二十四)积极开展宣传引导。组织举办“大兴区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区食安委办牵头,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配合)落实《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利用“全国科普日”广泛开展食品安全进基层科普联合行动。(区科委牵头,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主动加强宣传,研究建立权威发声平台,讲好食品安全故事,推动食品安全知识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促进社会共同关心、共治共享食品安全。加强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及时发现苗头性、潜在性风险,对突发事件及时发声,按照“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原则,实事求是公布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及时报道食品安全工作成效,宣传先进典型,开展舆论引导,帮助群众提高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增强公众消费信心。(区委宣传部、区网信办、区教委、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卫生健康委、区融媒体中心、区园林绿化局、区科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指导各镇街基地健全食品安全责任
保险工作机制,鼓励食品企业投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区市场监管局负责、区农业农村局、区园林绿化局、区商务委、区教委按职责分工配合)积极推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区农业农村局)
十、组织实施
(二十六)各镇街基地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属地责任,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落实台账并按季度进行调度。(各镇街基地)
(二十七)组织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和《北京市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若干措施》落实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对“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开展对各镇街基地、各部门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区食安委办)
(二十八)各相关部门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落实台账并按季度进行调度。(区食安委办牵头,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将食品药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落实情况作为向区委、区政府报告的重要内容,推动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相关部门责任。(区食安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