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11N000/ZK-2021-000178
  • 发文单位:北京市大兴区商务局
  • 信息名称:北京市大兴区商务局关于印发《大兴区关于餐饮业品质提升的实施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
  • 发文序号:京兴商发〔2021〕17号
  • 信息有效性:现行有效
  • 主题分类:其他
  • 公开类型:主动公开
  • 成文日期:2021年11月19日
  •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29日

展开

北京市大兴区商务局关于印发《大兴区关于餐饮业品质提升的实施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

一图读懂:北京市大兴区商务局关于印发《大兴区关于餐饮业品质提升的实施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

  《大兴区关于餐饮业品质提升的实施方案(2021-2023年)》已经第十五次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大兴区商务局

  2021年11月19日

  大兴区关于餐饮业品质提升的实施方案(2021-2023年)

  为贯彻落实区委提出的“持续提升便民服务水平,积极引进品牌店、连锁店,推动存量企业提档升级,谋划打造高质量商业街区”要求,以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提升餐饮消费对高端商务配套及民生消费的服务保障能力,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我区“三区一门户”功能定位,紧抓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有利契机,顺应区域城市能级提升和居民消费升级新趋势,以全面提升我区餐饮业品质为切入点,以打造美食之区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遵循,聚焦重点商圈、重点功能区、居住集中区的餐饮消费需求,坚持“品牌化、国际化、特色化、融合化、便利化”发展方向,持续推进补短板、提品质、育主体、优环境,塑造“高端品牌餐饮、特色品质餐饮、便民生活餐饮”交相辉映的全域餐饮消费空间网络,支持我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开放引领、高端补缺。发挥高精尖产业人才、商务会展人才等高层次消费人群聚集优势,围绕新时期产业发展和居民高品质生活服务需求,加快国内外高端品牌餐饮企业入驻,补齐高端餐饮服务供给短板。

  坚持特色挖掘、提升品质。挖掘大兴本地民俗特色、中医药特色等餐饮文化资源,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开发新产品,丰富文化餐饮体验,提升服务品质,培育一批南城乃至全市知名的特色餐饮品牌,增强影响力。瞄准居民生活服务品质提升需求,持续拓展升级便民餐饮网点。

  坚持数字赋能、激发活力。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浪潮,顺应消费数字化、融合化升级新趋势,强化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应用,推动餐饮企业在管理、运营、服务和活动等领域各类创新,培育智慧餐饮新业态新模式,释放餐饮消费新活力。

  坚持政府引导、做强主体。加强组织实施与政策资金保障,营造一流的市场营商环境,吸引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餐饮品牌、平台企业入驻,培育做强本土多元化餐饮品牌企业,更好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形成多元主体合力。

  二、主要目标

  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培育发展,使我区餐饮消费实现较大幅度提升,区域餐饮特色影响力、品牌集聚度、企业活跃度、消费便利度、服务满意度显著增强,初步成为汇聚全国风味的美食之城。

  入驻一批中高端餐饮消费品牌。到2023年底,引进3-5家米其林、黑珍珠等榜单上的高端知名餐饮品牌,引导现有规模以上品牌餐饮企业增开新店5家左右,力争10家餐饮企业入选大众点评必吃榜(北京地区)和北京网红打卡地推荐榜单(餐饮类)。

  形成一批特色餐饮区域品牌。到2023年底,全区重点商圈品牌餐饮企业集聚度明显提高,辐射力显著增强,新建及提升特色小餐饮街区3处,2-3个街区入选北京“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形成覆盖全域的普惠化、品质化便民餐饮消费生活圈。

  集聚一批餐饮服务品牌企业。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等,通过中介招商、云招商等多种模式,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餐饮企业,提高本土餐饮企业竞争力,增强品牌输出,培育1500家以上具有较强数字化营销能力的餐饮商户。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多层次餐饮消费集聚空间

  1.打造以重点商圈为依托的中高端品牌餐饮集聚地。推动重点商圈功能提升,增强街区消费设施联动性,打造多元融合消费场景,培育美食体验消费街区。立足天宫院商圈,以龙湖天街购物中心、凯德茂购物中心为载体,利用龙湖“嗨食街”等平台,服务区域产业人群,打造京南时尚休闲餐饮沉浸式消费体验地。推动大兴新城核心区商圈功能提升,以大悦春风里、绿地缤纷城为核心,以春风里“大杏仁食堂”和绿地“食番街”为载体,服务本地居住人群,打造特色餐饮文化网红打卡地。推动西红门商圈创新运营方式,加强品牌化、连锁化、体验型餐饮业态引入。

  2.打造以临空区为核心承载的国际化品牌餐饮消费目的地。全力打造国际空港商圈,以服务国际旅客、会展商务人群、高端产业人群为主,坚持中西合璧、南北交融,突出集聚国际知名餐饮品牌、传统美食品牌、地域性特色美食,重点吸引国际餐饮领域的首店、旗舰店、臻选店、概念店等入驻,打造国际化、品质化美食之城。推动餐饮美食企业与科技、文化、旅游交汇,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创意理念,开发更多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广受消费群体欢迎的高品质美食产品,发布大兴国际机场网红餐饮打卡指南,提升在全国全球吸引力。

  3.打造3条以上具有全市影响的品质化特色餐饮消费街区。实施城市更新与改造,推动一批特色街区差异化发展,全面提升餐饮消费环境,形成品牌特色。支持薛营餐饮街区整体改造升级,彰显民族文化特色。支持生物医药基地、义和庄核心区联动,紧抓健康生活新风尚,加强药膳美食布局,打造中医药美食体验消费街区。依托大悦春风里“大杏仁食堂”等美食街区,不断丰富餐饮业态,拓展体验场景,力争挂牌全市“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加快推进市场路沿线设施升级,加强品牌餐饮店布局,打造高品质餐饮街区。

  (二)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品牌

  4.增加国际化高端餐饮供给。围绕会展商务人群、高端产业人群、国际人群等高端餐饮消费需求,加强多元化国际化餐饮业态引入,重点引进米其林、黑珍珠等榜单上具有国际影响力餐饮品牌。鼓励老字号守正创新,推进餐饮老字号固本传承,支持茶叶、中药等老字号搭载餐饮实现跨界融合,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提供高品质餐饮体验。依托全区五星级酒店布局,带动一批高端餐饮品牌落地。围绕中日国际合作等产业园区服务配套功能提升,支持高端商务办公楼宇引入商务型、会所式餐厅。打造国际空港商圈,引入品牌西餐厅、私人定制餐厅、概念餐厅等高端餐饮业态。

  5.扩大连锁型品牌餐饮供给。围绕区域产业人群、年轻人群、本地居住人群高品质餐饮需求,加快连锁型品牌餐饮集聚,提高全区餐饮供给档次水平。以荟聚、龙湖天街、凯德茂、大悦春风里、绿地缤纷城等购物中心为重点,鼓励引入包括正餐、西式简餐、小吃快餐、甜品饮品、面包糕点等多类型的连锁品牌餐饮店、网红店,鼓励发展体验型、主题型、地域特色型餐饮业态。支持产业园区、住宅生活区引入符合周边客群需求的品质化、特色化餐饮,完善提升配套服务功能。

  (三)积极培育餐饮特色品牌

  6.支持本地餐饮品牌做大做强。积极挖掘本地民俗特色、中医药特色等餐饮文化资源,力争培育一批全市知名餐饮品牌。提升庞各庄薛营清真餐饮品牌影响力,支持开发新产品,提升服务品质,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积极开拓全市市场。依托生物医药基地中医药资源,积极发展药膳饮食,推动口味升级、菜品创新,培育精品药膳品牌。支持阳阳集团做大做强“藏素”高端精品餐饮品牌。支持特色品牌餐饮企业参加行业内各类展会、权威榜单和优秀品牌企业评选,提高品牌知名度。

  7.鼓励餐饮特色小店发展。积极培育本地特色小店,支持专业化运营、品质化服务。支持传统特色小店开设和改造提升,引导商业企业以特许、加盟、收购等多种形式挖掘、整合传统特色小店。加强政策支持,培育与民宿、旅游、休闲等业态相结合的餐饮特色小店。选取一批“菜品优、服务好、环境美、特色强”的本地小店,加大宣传推广,塑造区域特色小店品牌形象。

  (四)加快推进便民餐饮提档升级

  8.完善便民餐饮网络体系。补齐便民餐饮设施短板,提高便民餐饮服务覆盖率。做好新建小区和回迁小区便民餐饮店规划配置,加强社区和农村地区便民餐饮设施精准补建。依托便民菜店、便利店等网点,搭载早餐服务内容。在商业配套设施不足的园区、地铁、社区等地点,探索设立移动餐饮售卖车等非固定网点。鼓励与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建立协作机制,支持在社区、产业园区、商务楼宇加快铺设外卖智能取餐柜,无接触便捷取餐。

  9.推动便民餐饮品质化升级。加强连锁化、品牌化便民餐饮设施布局,引导品牌餐饮企业入社区开设便民餐饮店,通过原网点升级改造、加盟、合作经营等方式,推进现有低质便民餐饮设施提升服务品质。支持开展餐饮行业标准规范制定(修订)工作,培育一批早餐示范门店、早餐标准化门店,鼓励餐饮企业拓展养老助餐配餐服务功能,采用多种形式发展老年餐桌。打造一站式社区商业中心,支持引进一批品牌快餐店、中华老字号餐饮店。

  (五)全面优化餐饮消费服务环境

  10.丰富多元化餐饮消费活动。通过行业联动、多方合作,开展多种类型的美食活动,提高餐饮消费活力。结合夜间经济发展,举办具有影响力的美食文化节、美食争霸赛、美食夜市、社区消费节等活动,进一步激发餐饮消费潜力。开展“寻找大兴美食地图”活动,通过美食征集、公开评选,绘制“美食地图”,引导市民和游客“打卡”,不断擦亮大兴区美食文化名片。推出“大兴乡土美食推介”活动,通过主管部门推荐、乡村旅游点自荐形式,推介乡土名菜、乡土小吃,彰显乡土餐饮特色。

  11.支持餐饮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餐饮企业在数字化营销、在线化管理、数据信息采集、智能决策应用等方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鼓励传统餐饮企业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端交付等新技术,加强经营模式创新,充分利用线上资金流、信息流优势和线下服务体验优势,发展智慧餐厅、云厨房等“餐饮+互联网”新模式。鼓励餐饮食品企业进行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积极开展团购、促销、预定、支付、点评等活动,推动餐饮企业线上线下有机结合。

  12.提高餐饮消费服务质量。提升餐饮业服务标准,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专业服务能力,推进餐饮服务水平升级。充分发挥餐饮行业协会引领作用,开展优质餐饮品牌、专业工种技能竞赛、优秀餐饮人才等评选活动。创新餐饮评价方式,鼓励与美团点评、阿里本地生活等第三方合作,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对餐饮消费服务的质量测评和动态监测,开展餐饮企业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测评。

  13.营造放心安心消费环境。推进餐饮业商业信用环境建设,推进餐饮企业信用与市场准入、政策优惠等因素挂钩,建立商户信用等级评价机制,引导餐饮商户提供优质服务。支持餐饮主体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支持行业协会推行“放心餐厅”“绿色餐厅”等公开标识制度。做好餐饮业安全监管,落实首都食品安全要求,持续开展“阳光餐饮”工程,提升餐饮质量安全水平。

  四、支持措施

  (一)强化与平台企业战略合作,加速餐饮业品质提升

  1.提升招商推介精准性。加强与美团在多个层面的战略合作,利用平台开展美食商家画像,精准匹配适合我区发展阶段的中高端美食商户。结合平台发布的黑珍珠餐厅榜单、典型明星餐饮品牌、日本料理品牌榜单等,强化中高端美食品牌定向招商。依托平台对接目标企业总部,组织召开餐饮行业招商会,举办企业家为大兴美食业建言等活动,营造良好招商氛围。

  2.加强美食消费者导流。绘制线上美食地图,定期发布短视频、图文美食攻略等,引导市民来大兴消费。邀请美团专业人员对美食商户开展培训,引导美食企业申报美团、大众点评必吃榜,提升商户日均流量和线上交易额。依托大兴机场国际消费桥头堡海量人流,将大兴区美食门店的基础信息通过美团客户端推荐给过境人流,吸引游客停留消费。

  3.策划丰富的线上美食活动。秉承“有节造势,无节造节”营销理念,借势北京消费季、消费券等市级平台,重点开展满赠、满减等促销活动。依托抖音、快手、B站等不同群体直播平台,开展“云撸串”“云厨房”等美食营销新玩法,邀请美食达人、网红进行直播品尝美食,推荐美食品牌,吸引顾客下单购买。引导商户将线下“明厨亮灶”工程搬到线上,介绍门店消毒流程、餐品打包细节、开展“云监工”烧烤制作、出餐流程等,营造“食安大兴”美食消费氛围。

  4.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商户发展。联合美团等平台加大对餐饮企业贷款金融支持力度,助力餐饮业提升发展。联合美团外卖平台,加大对大兴区餐饮企业补贴力度,提高商家优惠活动,有效增加用户下单量,提升外卖平台活跃度与黏性。加大对中高端商家培育力度,推动向大兴商家流量倾斜。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餐饮业繁荣发展

  1.加大餐饮首店支持力度。积极落实市级首店政策,在开通绿色通道、助力品牌选址、搭建宣传推介平台、补贴改建投入、打造示范项目等方面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区经信、商务、财政、规划、市场监管、城管执法等多部门联合出台支持首店发展配套措施,对餐饮业中引进品牌首店和举办品牌首发活动给予支持。建立餐饮品牌首店首发引进名录,对成功引进首店首发的商场和电商平台等给予支持。

  2.支持餐饮店改造提升。结合荟聚、绿地缤纷城、大悦春风里、龙湖天街等商圈功能提升,推动传统餐饮店进行外立面改造、内部硬件设施更新与体验空间场景打造,增强与商圈消费设施空间组织联动,整体提升运营服务品质。参照全市商圈改造提升支持方案,对餐饮店实施“一店一策”升级改造支持,按投资总额一定比例给予资金补贴,同时,根据餐饮店改造实际需要,适度调整放宽门店广告牌匾、灯饰装饰设置要求。

  3.探索适当放宽外摆限制。积极选择具备外摆条件、有统一运营管理的特色街区、商业综合体外广场,推行“夜间临时外摆”“夜间临时外摆”等活动,同时适当放宽外摆时间、审批流程等限制。支持特色小店开展“外摆摊”经营,允许有条件的沿街小店在不影响公共交通和周边居民生活的情况下试点开展外摆经营。进一步明确允许外摆摊点的区域、规模、时间段,通过“一次性、一张表”完成符合外摆经营条件、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企业外摆经营申请。

  4.推动国企用地政策创新。灵活运用“政府牵头+企业投资”“政府属地管理”等开发模式,对需独立用地的重大餐饮业发展项目,纳入区级重点项目,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鼓励区属国有企业利用原有商业网点资源及闲置空间等资源优势,通过租赁权回收、回租回购、租金优惠等方式,提供部分商业用房用于餐饮网点建设。

  5.拓宽金融财政支持。健全银政企沟通协调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放宽对餐饮企业的融资渠道,持续用好“餐饮保”金融支持政策,开发“租金贷、电易贷”等金融产品,做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规模,建立政策性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更好地满足餐饮企业融资需求。对纳税先进餐饮企业,金融部门优先给予支持。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更多适合餐饮行业和小微企业特点的保险险种,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五、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把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作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纳入我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工作重要议程。建立由区级统筹、各相关部门和街镇“上下一体、协同推进”的餐饮业发展工作机制,推动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推行目标责任制,确保领导有力,组织到位,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工作落实。

  (二)强化培训引导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引领作用,加大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建立餐饮从业人员培训示范基地,切实提高培训的专业性、有效性。鼓励餐饮企业传承优秀技艺,引进境外优秀人才,提升餐饮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加强餐饮业质量安全引导,提供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查服务,全面普及食品安全和健康营养理性消费知识。引导新闻媒体客观、公正开展舆论监督,真实、公正报道餐饮食品安全状况。

  (三)优化营商环境

  落实全市优化营商环境任务部署,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精减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坚持包容审慎监管,促进餐饮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社会反映普遍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坚持公平竞争,加强权益保护,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潜力,为实现餐饮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强化宣传推介

  制定餐饮业整体营销推广方案,实施品牌推广年度计划,实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实施多渠道营销推介,通过门户网站及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体平台加强区域餐饮品牌及重大项目推广。定期总结全区餐饮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借助新闻媒体,推广先进经验,加强典型引导,营造促进餐饮业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