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兴政发〔2024〕14 号
各相关单位:
《 北京市大兴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方案(2024-2026 年)》已经2024年8月28日第 56 次区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
2024年 9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北京市大兴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方案(2024-2026 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及北京市减污降 碳相关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推动北 京市大兴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根据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任务清单,结合工作实际, 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 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北京市大兴区综合服务型城区特色,聚 焦能源、交通等重点领域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实践。把实现减 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 锚定美丽北京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强化目标协同、领域协 同、任务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加快探索减污降碳协同治 理路径、有效模式,进一步培育新质生产力, 形成一批成效好、可复制、易推广的实践案例和创新机制。
(二)工作原则
创新机制模式,积极先行先试。完善减污降碳协同管理制度, 提升减污降碳协同基础能力,探索特大型城市区级层面减污降碳协同模式创新,因地制宜打造大兴区减污降碳先行先试典型样板。
聚焦重点领域,优化技术路径。全面推进清洁能源、固废协同处置等关键领域, 以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安定循环经济园区等重点区域协同减排试点建设,优化治理目标、治理工艺和协同路径。
突出协同增效,精准定位施策。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碳达峰 碳中和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依托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等监测和统计数据,精准制定并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政策。
强化激励约束,助力生态大兴。综合运用年度评估、财政奖 补、市场机制等手段,建立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建设成效激励约束机制,构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三年试点,全区减污降碳协同度显著提升。可再生能源 消费比例达到 22%左右。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 持续减排,PM2.5 年均浓度降至 35 微克/立方米左右。单位地区生 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达到市级要求。试点期间,全区交通领 域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数量不低于 700 辆,计划建成加氢站 6 座。 绿色机场建设初步完成。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 80%以上。建 立大兴区减污降碳协同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减污 降碳协同创新管理机制、模式路径和政策举措,减污降碳协同度达到同类型城区领先水平。
(二)年度目标
到 2024 年底,完成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融合清单构 建,实现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重点区域识别。推动新能源在交 通领域应用,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不少于 300 辆,计划建成加氢 站 4 座。区内公交及出租车辆新能源率力争达到 100%,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率达到 30%,叉车新能源化率达到 80%。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全区中小学教育体系,建立减污降碳协同评价指标体系 并开展年度评价。全区空气质量稳步改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机制基本建立。
到 2025 年底,推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三期建设,实现一 批制氢、储氢和加氢技术突破,持续加大氢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 应用示范引领,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 600 辆,计划建成加氢 站 2 座。 区域内叉车基本实现全部新能源化。深化南宫生活垃圾 焚烧厂及安定循环经济园生活垃圾焚烧与生物质发电协同,全面 投运后,年发电量分别不少于 1.5 亿度和 3 亿度。拓展垃圾渗滤 液在能源等领域应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 80%以上。全区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达到 22%左右。
到 2026 年底,持续推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建设,扩大新 能源领域辐射范围。在临空经济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 区打造一批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超低能耗建筑等试点示范项 目。持续推进 “无废企业”“无废园区”“无废城市”建设。减污 降碳协同创新系列政策取得突破,完成减污降碳协同评价。全区 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达到市级要求。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主要污染物持续减排,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全区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协同度达到同类型城区领先水平。
表 1 大兴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规划指标
三、重点任务
(一)构建全区多元清洁能源体系
1.加快培育氢能等新能源产业。 以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为引 领,加速推动氢能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开展氢电一体化综合能源 系统示范,推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南区低碳园区建设。开展以PEM 电解水、甲醇重整、光电催化/热分解、生物质等制氢技术攻关,推动制氢关键设备的自主化生产,逐步构建高效率、清洁化、 低碳化的多元制氢体系与技术研发体系。支持开展氢能 “高压轻 质气体”“液态化合物”“合金、纳米材料固态储存”等多形态储 运方式创新,形成高密度、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逐 步推动液氢站、70MPa 高压加氢站、“制储加”一体化加氢站、“油 气氢电”综合站等加氢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期内新建加氢站 6 座。 进一步拓宽氢能应用场景,加快推动公共服务、市政领域车辆氢 能替代,到 2026 年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数量不少于 700 辆。完成国家检测认证基地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
2.推进其他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积极推动开展以镇街、园 区为单元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工作,试点期内预计新增太 阳能光伏不低于 10MW。促进地源热泵系统性开发,推进采育镇深 层地热示范项目建设,满足 200 余万平方米建筑供热需求。鼓励 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采用空气源热泵系统。推动生 物质能发电稳步发展,加快推进大兴安定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投 运,全面投运后年发电量不低于 3 亿度;保障南宫生活垃圾焚烧 厂运行,年发电量不低于 1.5 亿度。全区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力争达到 22%左右。
(二)打造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协同减排模式
3.推进机场及周边区域清洁能源利用。完善北京大兴国际机 场绿色能源利用体系,推动临空经济区能源绿色转型示范区建 设。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建成 “近零能耗”“近零碳” 的北京大 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及周边非保区能源中心生产调度楼。在临空经济区新建区域开展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超低能耗建筑等试点示范项目。相关项目实施后,地源热泵装机容量达到 3MW,空气源热泵装机容量达到 5.75MW,屋顶光伏装机容量达到 5.7MW。
4.创新机场管理模式与技术应用。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应 用,启动航空领域生物质燃油替代论证及应用试点。加强航空领 域新技术应用试点,探索 “减跑道起飞”“截弯取直”、减少计划 落地剩油、控制返航备降、航路优化等管理技术应用。定期核算机场运维碳排放,跟踪机场碳排放控制情况。
5.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加强绿色交通引领,大力推 广“油换电”“油换氢”,提升氢能和新能源车辆占比,区内公交、 出租车及机场大巴车辆新能源化比率达到 100%。完善北京大兴国 际机场客流集疏散体系,打造空轨、空铁换乘标杆枢纽,增强客 运领域公交与轨道线网协同。以京南昌达物流园为试点,探索“公转铁”多式联运, 并向现代物流转型升级。
(三)提升固体废物领域协同处置能力
6.开展区域 “无废城市”建设。协同固体废物和温室气体减 排,开展“无废企业”“无废园区”建设,全面推行“光盘行动”, 积极推广绿色建材,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产生。推进垃圾分类全 流程运行和监管体系建设,对辖区内生活垃圾收运进行分类减量 管理。加快固废综合利用和技术创新,推动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高水平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低于 80%。
7.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壮大。深化垃圾焚烧与生物质发电 协同,完善余热利用体系。依托安定循环经济园启动垃圾渗滤液 厌氧生物处理制沼气+沼气提纯试点,拓展垃圾渗滤液在能源等领域应用。依托南宫垃圾堆肥厂开展餐厨垃圾高效除渣除油。进一步提升北京市政路桥集团大兴建筑垃圾处理厂处置能力与安 定循环经济园炉渣综合利用能力,试点在区内非干线道路施工中 使用再生骨料沥青混凝土,拓展再生砖在市政工程、园林景观工程等领域应用。
(四)创新减污降碳协同机制
8.创新协同减排绿色金融政策。 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导 向,开展重点项目包装设计,积极争取发改、经信、环保、水利、 农业等相关部门财政补贴和专项资金支持。依托现有绿色信用体 系,持续推进企业绿色信用体系建设,动态更新大兴区绿色信用 企业名录。加强政银企合作,创新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绿色金 融政策。 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对绿色企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支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项目。
9.强化减污降碳协同智慧化管理。优化 “智慧生态”管理平 台,基于水气土污染排放和碳排放清单网格,搭建减污降碳基础 数据动态集,增强时空协同性识别分析能力,识别减污降碳协同 推进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加强区内重点单位减污降碳管理,为协同管理提供辅助决策,提升管理的精准性、时效性、科学性。
10.完善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机制。建立区级层面减污降碳协 同推进工作机制,统筹开展污染物与碳排放控制目标制定及任务 推进,构建涵盖国民经济、主要污染物、温室气体等指标在内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评估指标体系, 分年度开展协同评价。
11.探索减污降碳协同模式创新。在能源、交通、固废等重 点领域实施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标杆项目。定期开展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并编制核算报告。将减污降碳融入教育领域,强化大兴区学校绿色低碳教育,推进 “碳达峰、碳中和”学 校建设。积极做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工作,推动氢能领域碳减排项目落地实施。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工作调度。 区生态环境局要充分 发挥对试点工作的组织引领作用,做好生态环境部及市、 区减污 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协调衔接,加强对试点各项工作任务统筹 调度。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工作落实, 明确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形成逐级推动的工作格局。
(二)开展年度评估,加强成效总结。制定试点工作年度实 施计划,细化分解任务措施。统筹考虑减污降碳工作要求,将温 室气体与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生态环境相关 评价。根据国家和北京市有关要求,建立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评估 体系并开展年度评估,科学优化政策措施,完善目标和技术路径, 定期分析总结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阶段成效,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经验和案例。
(三)加强政策激励,做好宣传引导。 积极争取政府投资、 企业融资、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贷款、社会资本对我区减污降碳 协同创新工作的支持,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充分利用世界环 境日、低碳日等宣传我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情况,增强 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调动社会各界主动参与减污降碳工作。积极推荐优秀案例参与国家和北京市绿色低碳试点、案例评选,并制定针对性的鼓励措施。
(四) 强化科技支撑,鼓励多元创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组织编制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融合清单,分析污染物和碳排放情况。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效果分析方法、措施成本-效 益分析方法等研究,建立符合我区特点的减污降碳协同技术清 单。进一步提升我区减污降碳协同技术创新,引入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附件1.北京市大兴 区减污 降碳协 同创新试 点 实施方案(2024-2026 年) 任务分工表.docx
附件2.北京市大兴 区减污 降碳协 同创新试 点 实施方案(2024-2026 年) 项目清单.docx
政府-5-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大兴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docx
政府-5-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大兴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