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大兴区文化和旅游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文旅力量。
一、2022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依法决策水平实现新提升
1.认真贯彻《北京市大兴区文化和旅游局会议议事规则》,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机制,严格按照议事规则集体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全年召开党组会、班子会、专题会90余次,审议议题400余个。
2.加强合法性审核工作。制定《北京市大兴区文化和旅游局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核管理办法(试行)》,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管理。
3.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外脑作用。开展政府法律顾问专题讲座,围绕政府采购、疫情防控、合同审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提供法律意见300余件。
(二)行政执法效能凸显新成效
1.规范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事前公示,规范事中公示,推动事后公示。建立文化综合执法信息平台,与市级平台实现对接,及时录入执法检查信息和数据。
2.加强培训,组织执法人员参与文化和旅游部技术监管平台、法治教育网在线教育培训。开展案卷评查,落实队长办公会和案卷集体审核制度。
3.加强行政执法协同协作。完善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开展跨部门双随机检查5批次,检查经营单位100余家次,确保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规范、有序。
4.不断提升行刑衔接工作水平。畅通案件办理沟通机制,夯实各个环节主体责任,健全涉刑案件移送流程,有效震慑文旅市场违法行为。
(三)内外监督凝聚新合力
1.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2022年高质量完成人大代表建议、政策委员提案31件。
2.积极配合区政府开展财政绩效评审和审计工作。主动对所属二级单位、对隔离点疫情防控资金开展审计。
3.推进政府信息和政务公开。通过政府网站发布各类信息100余条;通过新媒体账号“文旅大兴”发布信息1000余条。
(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赢得新突破
1.深化运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将文化和旅游市场经营单位分为4级监管体系,逐步降低了现场检查频次。
2.按照市文化执法总队发布施行《北京市文化市场初次违法后果轻微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实施办法(试行)》,对38项首次发生的违法经营行为的企业不予行政处罚,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3.理顺乡村民宿“一照、两证、一系统”办理流程;全年妥善处置“接诉即办”案件4000余件次,办结率100%,群众认可度和满意率不断攀升。
(五)全面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1.组织会前学法和法律讲座,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讨论等多元化方式,加强法律内容学习,提升领导班子的法治素养。
2.加强普法宣传。将普法宣传教育渗透到日常管理和执法全过程,利用以案说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等方式普及法律常识,通过文明执法促进深度普法,通过广泛普法促进文明执法。积极利用“文旅大兴”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宣传宪法、民法典等与群众密切相关法律法规。
二、2022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一)法治学习有待进一步加强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执法力量需要进一步充实
新兴文化业态的兴起对执法队伍的数量和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普法效果需要进一步提升
文化宣传阵地在发挥普法宣传方面的作用应该得到进一步利用。
三、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听取法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严格做到“权力取得要依法,权力行使按流程,权力运行要公开,权力运行受监督”。
(二)强化学法用法
开展4次党组会会前学法,1次法治讲座,坚持党政班子成员带头学法用法,把依法行政作为保障文旅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坚持严格执法
公布我局执法人员信息、行政处罚的执法依据、标准,救济渠道。严格依法依规开展行政执法工作,做到人员责任明确,执法程序合理公正。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2000余人次,检查文化和旅游市场经营单位4000余家次。
(四)强化宣传教育
面向全体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和安全员以及全区文化娱乐场所、新闻出版企业、景区酒店开展宣传培训,有效提升企业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创编优秀法治文艺作品,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四、2023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安排
(一)深入开展法治学习教育
认真开展法治学习和研讨,坚持学以致用,做到先懂法后决策。
(二)扎实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坚持问题导向,探索解决制约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的问题,壮大法治人才队伍。严格实行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执法办案的能力和水平。
(三)持续加大文化市场行业监管和执法力度
强化文化市场行业监管和执法,高效统筹执法资源,杜绝重复执法、选择性执法,着力打造公平公正的文化市场竞争环境和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四)拓展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通过法律公益讲座、宪法宣传日、送法下乡、送法入企等形式让法律知识走进基层、扎根实践,面对面解答群众疑难问题,增强宣传工作的实效性。
五、其他需要报告的情况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