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以来,大兴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项目落地为抓手,全面推动“两区”建设,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与国际接轨的开放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重点园区的开放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活力持续释放,为北京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效路径提供“大兴方案”。
创新实践成果丰硕。大兴区在离岸贸易、综保区建设、环评审批改革、知识产权保护、税收服务、“证照联办”改革等领域,累计提炼总结出46个创新性强的案例,其中6项案例获评最佳实践,在省市级范围内推广,《四大机制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样板》被评为全国自贸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区域评估+标准地+告知承诺+综合服务”审批改革新体系》等3个案例被评为北京市级“两区”建设改革创新实践案例,《全国首创综合保税区跨界共商共建共享新模式》等2个案例被评估为河北省级复制推广案例。此外,《守护园区创新源泉打造知识产权国际化保护高地》也是北京市特色园区知识产权领域唯一一个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的案例,该案例为探索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国际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供了“大兴方案”。
招商引资提质增效。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点项目落地大兴区。截至10月15日,“两区”建设项目累计入库1435个,已落地856个,落地率达59.7%。其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引入了顺丰、京东、南洋、波士顿、瑷格、北京细胞、民航适航审定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生物医药基地引入首都医科大学、京深细胞谷、锦波生物、协和精细、美福润等重点项目。中日示范区引入了世界500强日企伊藤忠纤维、意大利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引领者康达GMM、米诺发源、龙俊科技等重点项目。大兴经开区引入宇信科技、鹏博士、三人行、东方中科、捷科智诚、软通智慧、元年科技、江南信安等重点项目。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引入“中国氢能第一股”亿华通、东方氢能、海德利森等重点企业。北京商业航天基地落地清航空天等重点项目。
产业园区扩能提级。临空经济区建成自贸创新中心、综保公共库、孵化器等产业载体,瑷格干细胞、北京细胞等8家企业已入园投产。生物医药基地南扩区取得开发授权,启动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生物药质量检测、生物信息智算中心等一批关键性服务平台顺利搭建,希济生物等4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大兴经开区城市会客厅、元宇宙大厦等特色载体建成投用,成为全区数字经济对外窗口。中日示范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式投运,中法文化科技创新加速器、海峡之星、米诺发源等10个国际化项目已入驻。氢能示范区获评首批北京市十大高品质园区,南区一期、二期建成投用,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检验检测中心、国电投氢能、美锦氢能总部基地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首条氢能公交线路开通运营。
营商环境迭代升级。营商环境评价连续三年平原新城第一。全面实施营商环境6.0版改革,大力推动78项任务落地落实。以创建全市唯一“企业服务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推出210项“一件事”集成服务,推进“一业一证”、“一证多址”等系列改革。办事场景体验度不断优化,政务服务事项“双授权”、“一窗”办理、区级事项全程网办实现“四个100%”,“一刻钟便民政务服务圈”基本建成。集中发布“1+N”产业政策体系(2.0版),全方位支持企业成长,切实提高政策服务效率。上线运行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三期),依托“服务包”机制,协调解决企业诉求1223项,办结率达100%,“亿企兴”营商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全产业链开放更进一步。在离岸贸易领域,上线全市首个数据安全与治理公共服务平台--“京贸兴”,与中农工建交等银行签署合作协议,已为4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累计金额达到约13亿美元,并在大连自贸区推广应用。在知识产权领域,建立“1+N+X”知识产权全链条公共服务体系,成立全市首批知识产权保护分中心,开通专利快速审查“绿色通道”,确权时限提速近10倍,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464件,科技服务业收入完成31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全市第四。在数据经济领域,出台全市首个特定园区数字经济政策--《大兴区关于促进大兴经济开发区数字经济发展暂行办法》,为目标企业提供精准落地支持,打造数字经济政策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