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成果展示
01.出海创新服务基地助力数字企业组团远航。
·构建出海生态矩阵。严选92家服务合作机构,涵盖出海咨询、合规管理、安全防务等9个领域,探索建立全国首个“数字出海服务商能力认证体系”。
·抱团出海共拓市场。组团赴欧洲、中东等国际市场深挖商机,邀请驻华使馆发布订单场景介绍,服务回旋加速等3家企业落地海外市场,促成三元基因等6个出海典型案例,精准对接海外订单。
·服务国际交往功能。与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链接11个驻华大使馆,设立3个海外服务站,打造“Go Global”活动品牌,组织出海论道系列活动60余场,推动近千家企业机构交流合作。
吸引企业集聚落地。营造“要出海,来大兴”氛围,形成招商引资新引擎,累计引入豆瓣科技、知道创宇等90家数字经济企业(2025年新增落地29家),预计营收贡献超13亿元。
02.我市首个CMC商品房项目冲出正负零。中建T5项目位于临空区大兴片区国际航空社区,占地面积1.9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2万平方米。项目采用CMC(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模块化建筑)技术,在工厂完成钢结构模块全自动加工和焊接,具有重量轻、运输吊装方便、绿色环保等优势,可压缩50%工期、减少70%人工费用、减少80%建筑垃圾,建造精度提升至毫米级,建成后将提供357套高品质住宅,满足区域高端人才刚需和改善性购房需求。预计2026年4月完工。
03.生物医药基地希济生物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04.首套中国液驱氢气压缩机出口英国。
05.我区加速布局低空经济产业,打造国际航空科创引领区。
·开发应用场景。与雄安新区、天津港保税区签订《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大兴机场—雄安新区”航线纳入我市发展低空经济工作方案。
·加速科创生态建设。成立民航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指挥部,重点建立航空器自主适航审定能力体系;与中国民航大学等三大航空领域权威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
·完善产业配套服务。积极引育低空经济服务型企业,涵盖飞行器维修保养、空中交通管理咨询等领域,构建完整产业链条。截至目前,已有儒壹智能等10家服务企业落地。
06.北京数字企业出海基地与马来西亚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取得系列重要成果。4月14日,出海基地与马来西亚吉打州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促进两国产业互通,吸引更多中国科技企业落地马来西亚,共同拓展东盟市场。出海基地与吉打州PKB控股集团、世得集团签署三方战略协议,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在产业交流、商机对接、国际化人才培养、产业落地等方面深度合作。此外,出海基地成功促成数字经济企业光谱云与世得集团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光谱云在马来西亚的数字政务等业务落地。作为与马来西亚合作的进一步扩展,4月16日,北京时代凌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马来西亚DOM公司等合作伙伴成立合资公司。
07.美锦氢能产业园打造全生命周期零碳示范项目。
08.北京大学—大兴经开区公司联合实验室AI云操作系统开源项目Casibase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
09.北京新航城云仓项目正式获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10.4月28日,临空区大兴片区礼贤站TOD项目(世界荟)建设正式启动。
11.北京洛图纪年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大兴经开区。
12.海德利森超高压水压检验检测系统即将交付重大航天项目。
13.4月30日,绿鼎盛世公司落地大兴机场综保区。
优化营商环境
01.打造“国际范”营商环境,助力外资企业“快入大兴”。
·数字赋能“零跑动”,企业开办“一日全链通”。依托“e窗通”平台,外资企业设立、公章刻制、税务登记等全流程线上办理,材料核准通过后执照、公章直接邮寄到家,全程无需线下跑动。依托“e窗通”平台,外资企业设立、公章刻制、税务登记等全流程线上办理,材料核准通过后执照、公章直接邮寄到家,全程无需线下跑动。
·政策创新“强引力”,激发内外资融合发展。开通“内资转外资”绿色通道,企业仅需提交一套材料即可同步完成股权变更、外资备案等手续,助力本土企业国际化转型。简化跨省迁移流程,“京津冀”企业档案线上流转、资质互认扩展到“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迁入申请“即来即办”。
·服务升级“护全程”,企业扎根“无忧办”。打造大兴企业服务圈。搭建“注册即联系、联系即服务”工作机制,量身定制“企业服务指南”,与营业执照、公章一起打包邮寄至企业手中,为企业提供在线办事、专家解答、咨询导办、政策匹配等集成式服务。
02.清明假期(4月4日-6日),大兴机场累计保障运输航班2561架次,运送进出港旅客38.53万人次。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班266架次,运送旅客4.72万人次,同比去年分别增长35.03%和42.6%。4月6日迎来客流最高峰,单日保障航班939架次,进出港旅客14.6万人次。
03.我区构建全市首批氢能“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拓宽培养渠道。推进“氢燃料电池测试员”国家新职业申报,连续举办两届氢能产业技能大赛,实战突破行业“卡脖子”技术,辐射培养企业职工、院校学生2000余人。
·构建成长生态。联动华东理工大学等院校推出氢能技术课程,开发“兴氢园”APP,实现产业政策、行业动态、专家观点资源共享;通过引进落户、荣誉评定等方式吸引人才扎根发展,引聚氢能前沿科技人才892人。
·打造孵化平台。提供创业孵化、对外交流等8类专项服务,吸引国氢科技、海德利森等200余家企业注册入园,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7项关键核心零部件实现自主化应用,获知识产权2000余项,近三年营收突破43亿元。
扩大区域宣传
01.4月18日,临空区大兴片区管委会联合大兴区经信局组织召开“信用赋能·护航发展”政策解读宣贯会。
02.4月21日,中国-阿联酋产业供需对接交流会在出海基地成功举办。
03.4月23日,“北京中日示范区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审暨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相关司法保护普法活动”成功举办。
04.4月27日,区产促中心举办大兴区专精特新发展梯度培养政策宣讲会。
05.4月29日,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成功举办《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政策交流座谈会。
持续推动“两区”建设
01.《大兴区2025年“两区”建设工作要点》正式印发。聚焦“制度创新+对外开放”双轮驱动,在全面落实市级任务的基础上,围绕“提升政策创新引领性、增强产业园区支撑力、打好外贸外资稳增促优攻坚战、夯实关键要素支撑保障、拓展扩大全球朋友圈”五方面研提10项工作举措,细化形成96项工作任务。
02.《大兴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25年工作要点》正式印发。围绕“着力培育临空消费功能、持续扩大品质载体供给、加速商业品牌提质升级、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优化提升消费体验环境、完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六方面提出18项工作举措,细化形成60项工作任务,配套建设项目清单11项。
项目月报
2025年3月31日至2025年5月4日,全区新增84个“两区”建设项目(生物医药基地29个、大兴经开区&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26个、区投促中心16个、临空区管委会13个)。
截止2025年5月4日,全区共有“两区”建设项目2740个,其中外资项目39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