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区"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北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成为"两会"热议词。代表委员们纷纷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等"两区"建设重点任务建言献策。
01"两区"引领,助力北京高质量发展
谈绪祥代表:落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五个子"
北京始终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以改革带动开放。谈绪祥说到,自2015年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政策以来,北京已累计向全国或自贸区推广6批、25项创新经验或案例,贡献了开放发展的"北京经验"。同时,北京正努力将服贸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打造成国家开放发展的三块金字招牌,也连续推出了1.0版、2.0版、3.0版和4.0版营商环境改革方案,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下一步,将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好五个子",即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两区"建设、数字经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深入推动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在国家新发展格局构建中拿出北京行动。
02"两区"优势,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当前时间表已明确: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形成国际人才的高地,切实支撑中国建设科技强国。
连玉明委员:把首都科技创新资源 培育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如何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核心技术攻关贡献力量?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接受采访时建议,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把首都科技创新资源变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战略性技术储备、关键性技术应对、协同性技术转化等3方面取得新突破。还要利用"两区"建设的政策优势,推动营商环境建设从重应试向强服务转变,从概念式改革向"管家式服务"转变,为破解"卡脖子"问题提供良好环境。
马一德代表:瞄准前沿领域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马一德说,北京市要瞄准战略必争领域和前沿领域,不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马一德建议,把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有机衔接,有效运用各种激励政策,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归属改革,完善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的待遇等政策。打破各种有形和无形壁垒,在人才选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方面给予创新主体更大自主权,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支持企业参与和主导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03"两区"发力,当好数字经济发展排头兵
面向"十四五",北京立足"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发展重要窗口机遇期,提出了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行动计划,旨在助力形成服务首都建设、促进京津冀协同、辐射引领全国、打造国际竞争力的强大势能。
司马红委员:聚焦普惠增长 让市民共享发展红利
"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要聚焦普惠增长,明确经济发展的新目标。"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民建北京市委主委司马红建议,鼓励企业创新应用数字技术降低服务成本,进一步提升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数字娱乐、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更多高端便捷选择。
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要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加大数字政府建设力度与投入,充分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等新技术,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增强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能力,为市场主体提供规范、公平、便利、高效的政务服务,切实降低营商成本。
04"两区"惠民,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是进一步提升北京消费市场国际知名度、城市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消费舒适度和政策引领度,率先实现流通现代化和率先开创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
钟瑛委员:领跑"新赛道"带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容
"北京作为首都,资源富集、消费市场巨大,应持续深化消费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领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新赛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建议,加快培育北京数据要素市场,激活民营企业活力,带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容。
为满足中高收入群体的中高端消费需求,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加快落实国家免税店创新政策,优化口岸、市内免税店布局,吸引中高端消费者来京购物。同时,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生老病居教"基本民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