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观承报恩立牌楼

本期主持人 | 吴晋昊

  一座历经二百多年岁月洗礼的古建牌楼,曾经坐落于大兴区庞各庄镇,是名冠京南的历史文物。虽然如今已经无法寻觅它的踪迹,但关于它的一段感人佳话却依然在民间流传。

  当时的庞各庄镇有一家数一数二的财主,姓崔名文煜。崔文煜二十多岁娶了年方十八的妻子于氏。于氏生了个儿子取名崔诚。不幸的是,崔文煜在婚后不久就暴病而亡,于氏从19岁开始守寡,她一边用心抚养幼儿崔诚,一边全力支撑着偌大的家业。

  崔诚十多岁时,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早晨,他打开街门,发现在自家门洞里躺着个人,细看是一位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只见男子面容憔悴,脸色苍白,嘴唇更是没有一点血色,只剩一丝微弱的气息。崔诚见状急忙叫来亲娘。母子二人把这位青年搀入屋内,帮他取暖进食,请医治病。

  过了一个多月,青年的病渐渐好了起来。这时候才知道青年名叫方观承,祖居安徽桐城,父亲曾在清朝内宫担任要职,因为牵涉进一次宫廷斗争,被流放黑龙江。方观承家中兄弟二人,他是兄长,自从父亲被贬流放以后,兄弟二人每年都会去黑龙江探望父亲。这次方观承只身去黑龙江探父,不幸中途生病,一路挣扎着来到了庞各庄。

  方观承在于氏母子的精心照料下,得以康复。为了报答救命之恩,方观承认于氏为义母,与崔诚兄弟相称。

  一天,方观承执意要去东北探父,于氏母子为他打点好行李又送上路费,才依依不舍送他出行,三人洒泪相别。

  方观承晓行夜宿,终于到达黑龙江,见到了父亲。他述说了自己在京南庞各庄遇救的经过。父亲听后很受感动,他告诉方观承,滴水之恩尚且要涌泉相报,何况这救命的大恩大德,今生今世一定要永远不忘。父亲还说道:“当前青海一带边陲有人犯上作乱,好男儿在国家用人之际应挺身而出,千万不要苟且偷安。”说完就为儿子从军写了一封信,要他带着信立刻奔赴青海,去找当年曾经共事的一位将军。方观承遵照父训,立即动身西行。

  由于方观承出身于行伍世家,自幼习武,又聪明过人,精通兵法,一到战场就奋勇杀敌,屡建功勋。青海边陲之乱平定后,方观承凯旋回京,深得雍正皇帝赏识。后来雍正驾崩,他继续受到乾隆皇帝重用。皇帝在与他谈论国家大事时,发现他讲得条条是道,特别对治水有独到见解。此时,恰巧永定河缺一名河官,乾隆便令方观承赴任永定河道台。三年后,又命他到保定府出任直隶总督。

  方观承曾经骑马带兵专程到庞各庄参拜义母。这时距离他挥泪辞别恩人,已经过去了十八年。在此期间,方观承写了两道本章,一是为父平冤,以报养育之恩;二是请圣命为义母建贞节牌楼,以报救命之恩。第一道本章的结果不得而知,第二道本章则一直被搁置在翰林院。

  方观承不仅曾任直隶总督,还曾到陕西、河南、山东等省任职,最后又回到直隶任总督,卒于保定。乾隆四十四年建庞各庄这座牌楼的时候,方观承本人早已去世。据推测,应该是在他死后,乾隆皇帝为表彰方观承一生的功绩,查找到他生前想办而没办成的建贞节牌楼的奏章,才御笔传旨建了这座牌楼。

  遗憾的是,后来由于历史原因,牌楼被人强行拆毁,从此,这座名冠京南的历史文物便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