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柳桥传奇

本期主持人 | 靳石萌

  吴柳桥,原名吴继亭,曾经承担护送和保卫列宁的重要任务,回国后又投入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到北京政务院供管科工作,1956年创建了亦庄奶牛场。他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保家卫国;和平年代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诠释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吴柳桥1900年8月16日出生在河北省枣强县西故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917年,他了解到俄国人在天津港招募华工,就报名来到了远东巴布什金镇乌金斯克军服厂,当上了一名制衣工人。这家军服厂是苏联共产党领导的工厂,在这里,吴柳桥听到了“阶级”“剥削”“革命”等新名词,使他懂得了穷人要翻身,就得进行革命的道理。

  1918年初,吴柳桥报名参加了乌金斯克红军游击队“中国支队”,成为了一名骑兵。

  他们追歼白匪,拦截敌军列车,为前线红军搬运粮食物资,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骑兵队伍。

  “中国支队”还被派往圣彼得堡,承担护送和保卫列宁的重要任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吴柳桥见到了列宁,列宁的革命精神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坚定了他的革命信仰。

  1930年,吴柳桥听说中国也建立了共产党组织,别提有多高兴了,他迫不及待地回到祖国,寻找组织。

  1935年5月,吴柳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农民自卫队队长,整天为抗日工作东奔西走。

  抗战胜利后,部队开始休整。党组织派吴柳桥为部队筹备军服。他依靠根据地政府,动员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纺棉织布,并自己动手染布制衣,使部队及时换上了新军衣。

  为了给部队增加营养,吴柳桥带领群众开垦荒地种粮、种菜,养猪、养羊,千方百计地改善部队的伙食。连时任华中局主要领导谭震林都知道,地方上有个特别能干的“吴侉子”。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华中五分区的地方部队和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参加了战役,吴柳桥时任运输大队长,组织群众用人力车,小推车为前线运粮、盐、弹药、棉军服和撤下的伤员等。一次,吴柳桥只身到连云港为前线部队解决食盐问题,连累带饿晕倒在了半路上,由于这里上不着村下不着店,他醒来后只能靠吃路边的野菜充饥,后来还是弄到食盐完成了任务。

  一九四九年后, 吴柳桥又被组织派往北京中南海。

  一到中南海,周恩来总理就在怀仁堂接见了他们,指示说:"你们承担着党中央、毛主席的后勤保障工作,希望同志们把工作干好!"这时他才知道,自己被调到政务院供管科工作,主要负责中南海的生活供给工作,便立刻又投入到紧张的供管工作中。

  1955年底,根据中央"在北京市郊发展奶牛业"的指示精神,组织上决定派吴柳桥筹建亦庄牛场。一年后,亦庄牛场建成,吴柳桥就留在了亦庄工作,被任命担任南郊农场二分场支部书记、场长。同时,也把家属搬到了亦庄,一家五口住进一间半宿舍里。

  吴柳桥离休后,组织上知道他孩子多住房挤,几次提出给他盖个小院,却都被他婉言拒绝。他说:“等你们给农场工人都盖上新房,再给我盖也不迟。”

  1994年4月10日, 吴柳桥同志病逝。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红军墙上,吴老墓碑两旁,镌刻有十四个大字:"革命一生闯南北, 无私奉献天地宽" 。印证了吴老革命一生,永远不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