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1年1月7日在北京市大兴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北京市大兴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大兴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北京市大兴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孙村病区改造建设。建立疾控、公安、属地多部门间协作联动的流调溯源机制,并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市推广。筑起村社防控的铜墙铁壁,组织3732名干部下沉,发动1.9万余名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动员6.6万名群防群治力量。地毯式摸排58.8万人,586个社区、村庄全部实行封闭式管理,1589个卡口严格执行防控举措。坚决守牢首都南大门,累计核查574.1万辆车、939.8万人。
新发地疫情影响得到有力应对。落实全域管控责任,迅速摸排6万余名涉及新发地人员。组织7600余名干部逐一核实16万余人次大数据信息,完成全市派单量的三分之一。仅用3天搭建起日检测能力10万人份的“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进行核酸检测183万人次,实现“应检尽检”全覆盖。出动2.1万余人次,检查各类主体、场所2.3万余户次。
各类物资供应得到有序保障。开通防控物资审批绿色通道,推动昊硕等8家口罩生产企业相继投产。保障以岭、民海等60余家企业满负荷运行,加大抗疫相关药品、器械、检测试剂生产。协助科兴中维一周内完成入驻手续,即将进入新冠疫苗批量生产阶段,为防疫工作贡献大兴力量。实时掌握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和供应情况,抓好货源补充。鼓励企业推广无接触线上购物方式,引导居民通过兴福购等平台进行线上采购。建立村庄、社区“点对点”直通车供应机制,为414个村、社区提供生活必需品1.5万吨。
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按下“快进键”。建立复工复产防控专家指导组,指导2473家单位落实防控工作。保障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畅通,为利亚德等企业开具协同恢复生产函131份,为贞玉民生药业等企业开具车辆运输通行证101张。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建筑工地、商务楼宇及超市、餐饮企业复工率均达到100%。
(二)在强化“巩固存量”与“深挖增量”中双向发力,经济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惠企帮扶政策全面落实。制定印发“惠企八条”、“惠企新九条”等系列政策,帮扶中小微企业兑现政策资金1.4亿元。加大中小微企业房租减免力度,减免租金1.14亿元,减免社会保险费36亿元。停征中小微企业污水处理费1595.46万元。驻区金融机构为2406家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总贷款额超800亿元。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企业担保120笔,提供贷款金额超16.31亿元。区属国企为疫情防控生产企业降低担保费率至0.5%/年。
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促进存量工业用地转型升级,明确产业转型升级方式及路径,对企业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科兴中维、中国长城等项目盘活利用低效工业用地。发挥政府性基金支持企业发展作用,兑现“1+N”产业政策资金1.7亿元,利用高精尖产业引导基金为阿迈特等4个项目投资1.2亿元。举办“2020北京CED电商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高峰论坛”,加速实现重点园区数字化产业升级。
招商引资效果逐步显现。加快推进“四个一批”项目建设,赛科希德等5个项目摘地,中关村医疗器械园(二期)等11个项目开工,华润医药产业园(二期)等3个项目竣工,悦康凯信制药等13个项目投产。新增市场主体1万余户,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成功举办三期“新国门·新大兴”产业资源线上推介会,累计在线人数突破29万。
投资拉动作用更加凸显。以临空经济区重大项目建设为牵引,把稳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制定投资任务落实工作方案,固定资产投资和建安投资全年预计分别完成835亿元、367亿元。2020年政府投资稳步推进,基本完工11项,在建30项,计划近期开工21项。深入推进城南行动计划,37个项目开工建设,超额完成市级下达的年度投资任务。
消费供给结构持续优化。启动“惠购大兴·礼享生活”惠民消费季,打造“大兴汽车消费嘉年华”,不断促进消费回暖。累计安排4100万元开展惠民消费季活动,带动消费32.6亿元。整合知名家政企业优势资源,走进各大商圈及社区,提升服务消费。打造融合湿地景观、麋鹿保护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区,促进文化旅游消费。
外资外贸水平稳步提升。外贸进出口总值完成118.1亿元,同比增长37%,增速居全市第一。健全出口退税资金池机制,循环使用资金池资金约1.49亿元,拉动出口约13亿元。组织164家企业参展服贸会,充分利用国际展示平台,全方位宣传推介大兴,吸引企业投资,共达成意向签约项目8个,签约额近130亿元。
(三)在兼顾“减量发展”与“提质增效”中互促共进,高质量发展潜力加速释放
“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持续深化。全年27项任务全部完成,其中拆除违法建设391万平方米,腾退土地517公顷。对已疏解退出的151家一般制造业企业、市场及物流企业开展“回头看”,巩固疏解提升成效。对接镇街治理,初步解决西红门、青云店老旧小区等疑难问题。22条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任务已全部完成,其中兴丰街道富华巷被评为十大“北京最美街巷”,积极回应群众对生活品质提升的诉求。
临空经济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北京自贸区高端产业片区正式挂牌,完成10.3平方公里政策空间划定。自贸区累计新增市场主体258家,注册资本254亿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自贸创新服务中心投入运营,综保区公共库等项目具备开工条件,临空区发展服务中心等4个项目工程进展顺利。大礼路、青礼路两大城市主干道部分通车,进一步完善了临空区交通路网。
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格局稳步构建。生物医药基地扩区控规获批,首医大项目选址落位,32家抗疫企业产值实现两位数逆势增长。新媒体产业基地建立“1+N+P”招商机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增注册企业710家。加快推进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建设,筹建规模20亿元的中日产业基金,与欧力士等22家企业签订协议。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完成加氢示范站及示范区一期展厅建设。
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加快新基建布局,全年建成5G网络基站731个,推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慧政务应用。全面提升新消费,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建设,224个社区服务功能覆盖率达100%。加快新开放发展,围绕生命健康、服务贸易等领域发布自贸区第一批、第二批制度创新清单。加快新场景建设,完成临空经济区城市大脑(一期)规划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新服务应用,积极落实“指尖行动计划”,梳理50项移动端办理事项接入市级平台。
改革开放动力加速释放。深入推进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围绕开办企业等7个涉企服务重点领域,梳理推出系列创新举措,打造营商环境“大兴模式”。推动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向普惠性服务机制转变,区级领导走访服务企业199家次,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稳步推进集建地试点改革,探索建设共有产权房和限竞型商品房,推动3宗集建地入市交易。建立完善集建地项目融资台账,有效化解集建地贷款集中到期风险,并通过存量贷款置换等方式,多措并举降低融资成本。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对大兴国投和兴展公司进行战略性重组。成立全市首家区属国有一级物业集团公司(大兴物业集团),破解物业管理难题。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发挥“一库两机制”作用,新储备81个项目。
(四)在推进“品质建设”与“精细管理”中相互衔接,宜居宜业新城加快打造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持续推进马西路、黄亦路等重点道路建设。完成11个镇98条乡村公路大修工程。着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完成16个市级试点村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44个村的污水管线建设,改造农村户厕5.3万余户,覆盖率达99.77%。推动安定镇循环经济产业园纳入市政府“一会三函”审批政策范围。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久久为功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拆除私搭乱建和侵街占道15万余平米,清理生活垃圾15.7万余吨,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13.3万余人次。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236个村规划审批及77个村规划编制,推动73个村主体工程建设,16个市级示范村初具带动效应。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庞各庄镇、长子营镇2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完工。畅通农产品流通,开展农超、农社、农企、电商对接,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
污染防治水平不断提升。强化空气重污染应对等81项具体任务,PM2.5累计浓度降至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9%。全区污水处理率达92%,城镇污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严格落实河长制,基层河长累计开展黑臭水体巡查4573人次。完成永兴河、小龙河城市段综合治理,4个镇级再生水厂达到通水条件。开展土壤详查和监测,完成7个镇存疑企业现场调查。
人居环境品质持续改善。加快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进程,黄村镇狼垡城市森林公园、旧宫镇城市森林公园等一批精品公园顺利开园。继续推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周边等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工程,完成绿化面积4万亩。加快“都市滨水漫行系统”建设,拓宽居民休闲娱乐空间。围绕创城、创卫工作开展环境提升“四大专项”行动,营造良好氛围。
城乡治理体系加快完善。齐心协力抓好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两个“关键小事”。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物业条例宣传,覆盖40余万人。围绕提高桶站值守率等10个方面精准发力,基础设施改造进度在全市排名靠前。紧抓业委会组建,新成立业委会284个,引入愿景集团等社会力量,56个无物业小区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提炼大兴“拉家常”议事会品牌,建立多元主体联合响应机制。启动撤村建居试点工作,摸排全区171个拆迁村,逐步形成工作方案。深入落实“接诉即办”,承办12345市民服务热线19万件,群众诉求办理响应率达100%,综合成绩排名全市第二。
(五)在着力“补短板”与“锻长板”中齐头并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断满足
把稳就业作为首要任务。落实市、区两级援企稳岗和促就业政策,资金支出达3.14亿元,惠及劳动者26.87万人次。组织网络招聘活动255场,为2330家企业发布招聘岗位7.5万个。关注重点人群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6.9%;有就业意愿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排查企业近3万家次,确定28家风险预警企业并实施动态监控和重点帮扶,筑牢全覆盖的裁员失业风险防范机制。
公共服务供给持续优化。成立大兴一中教育集团,进一步发挥大兴一中优质教育资源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补充教育资源供给数量,完成一中西校区等8所学校建设,新增学位7440个。采取委托办学模式引入北京八中,在新航城地区引入海淀区五一小学。北大医院南院区实现部分结构封顶,北京口腔医院西红门院区达到开诊条件,区人民医院新址等项目稳步推进。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具备核酸检测能力,日检测能力达5万份。全面推进家医签约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签约居民提供服务390.23万人次。
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完成1908套公租房摇号、配租入住工作,为低收入人群解决居住问题。启动同兴园等8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17.53万人养老金待遇调整,四类养老金待遇平均增幅达3.6%。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补贴728万元,惠及4.78万人。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推进2家养老照料中心和25家社区养老驿站建设。深化“六个一批”帮扶机制,1360户低收入户、2个低收入村完成脱低。精准帮扶全区低保户等23小类特定困难群体5086人,缓解困难群体看病就医负担。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节约群众殡葬支出204.5万元。
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开展“多彩大兴·魅力绽放”群众文化风尚季、全民悦读汇等群众文化活动超过100场,组织星火工程农村文艺演出、百姓周末大舞台等文化惠民演出超过500场,覆盖群众15万人次。完成冰雪运动中心建设,完成新建、改建足球场、篮球场等专项活动场地60个,铺设健身步道6公里,为群众增添更多体育休闲空间。
对口帮扶工作持续深化。落实帮扶资金增长机制,安排对口帮扶资金7983万元。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精准安排帮扶项目77个。引导19家企业完成投资18.6亿元,兑现农业政策补贴493万元,7177名贫困人口从中受益。通过政策支持、技能提升等方式实现4343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建立消费扶贫协同机制,完成购销扶贫农产品2.5亿元。
辉煌的“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壮阔的“十四五”即将启航。我们高水平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进行研究部署,网络公开征集社会公众对大兴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目前,“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已编制完成,为大兴区将宏伟蓝图转变为美好现实奠定坚实基础。
过去一年,面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区上下团结一致、奋勇前行,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发展重回正轨,成绩实属不易。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需要保持高度关注。一是疫情影响凸显我区经济韧劲有待加强。今年以来,受疫情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经济运行低位开局,经过共同努力各项指标大幅提升,降幅逐步收窄,但与全市及经济强区对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显现出我区经济韧劲不足,抗风险能力还不够,经济结构还需不断优化。二是优质公共资源供给水平还需持续提升。随着“新国门·新大兴”建设加快推进,现有的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与人民群众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例如新城地区、机场周边,高品质、国际化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逐步显现。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与中心城区还存在差距,尤其是卫生专技人员总量、每千人口卫生资源数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三是基层治理体系还需持续完善。当前,大兴区正处于大发展、大建设时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接诉即办”长效机制仍需不断完善,在解决难点问题上还需加大攻坚力度。同时,突如其来的疫情也使我们看到,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应急处突能力、应急工作体系还需不断提升和完善。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初步安排
(一)总体思路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做好全年工作至关重要。为此,2021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抓“两区”建设重大机遇,聚焦现代化平原新城、首都发展新的增长极、繁荣开放美丽新国门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围绕“七有”“五性”加快补齐民生短板,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确保“十四五”规划取得开门红。
(二)主要指标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共安排21项指标,与“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紧密对接,包括以经济发展类为主的12项预期性指标以及以生态环境、民生改善类为主的9项约束性指标,努力实现三个更加突出:
一是更加突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2%,建安投资完成320亿元。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18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40家。
二是更加突出环境品质提升。细颗粒物浓度力争继续下降,森林覆盖率达到32.77%,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5%,常住人口规模、生产生活用水总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达到市级要求。
三是更加突出民生福祉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食品安全监测抽检合格率达到98.5%以上,药品检验合格率达到99%以上。
三、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强统筹,狠抓落实,重点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坚持高位统筹,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以“投资拉动、消费带动、工业推动、财源建设”为手段,推动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确保实现开门红、主要经济指标完成年度任务目标,为“十四五”奠定良好基础。
做好“十四五”规划的贯彻落实。多方位宣传解读“十四五”规划,展现大兴美好发展蓝图。做足项目储备,明确具体任务,通过项目带动实现“十四五”规划落实好、发展好,重点在打造国家发展新动力源、建设首都南部发展新高地等方面彰显“新国门·新大兴”形象。发挥投资拉动作用。牢固树立“为项目担当就是为发展担当”的意识,通过促土地供应、促开工入统,积极扩大有效投资。2021年安排政府投资约20亿元,涉及项目99个,重点涉及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服务领域保障水平等方面。积极推进新一轮城南行动计划,重点在临空经济区、生物医药基地扩区、先进制造业组团等几个重点领域发力,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挖掘消费带动潜力。发挥好大悦春风里等新开业商业综合体对消费的带动作用,鼓励支持发展夜间经济、外摆经济等新消费模式。抓好机场消费环节,优化国际购物环境。结合服务业扩大开放、临空经济区及自贸区建设工作,吸引重大优质商业项目落地。支持跨境电商仓储设施建设,新建跨境电商示范体验店,引导境外消费回流。加大电子商务消费扶持力度,遴选推荐一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提升工业转型推动效力。实施《大兴区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暂行办法》,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估评价机制,完善“四个一批”重点项目工作制度,全年推动6个项目开工、10个项目竣工、7个项目投产。加快原黄村民营工业区、北臧村工业区等约1300亩地的存量盘活工作,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强化区镇两级专班协同工作机制,逐季、逐月分解落实收入目标,推动加快土地上市进度,确保完成全年财政收入目标。完善财源建设和收入管理数据台账,提升财源精细化分析水平。加强企业走访服务,完善企业外迁前置预警挽留与后续清理机制,稳固涵养存量税源。努力培育新增税源,做好新注册企业帮扶工作,积极培育财源储备项目,动态跟踪重点区域的税源培育成效。
(二)坚持产业强区,加快打造首都发展新的增长极
以医药健康产业为主导,强化“一区一园”产业发展主平台作用,加快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
高水平推进临空经济区建设。实施北京自贸区高端产业片区大兴组团实施方案,加快河北自贸区大兴机场片区创新措施落地,统筹两片区产业发展。实现综保区封关运营。推动顺丰华北总部基地等重点项目开工。实现京东智能航港、中国电能等20个项目签约。围绕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双赢的招商合作机制,加快构建航空保障、生命健康、数字贸易等产业链。加快推动生物医药基地发展壮大。有序推进9.1平方公里扩区工作,加快实施首都医科大学项目建设,稳步开展生泰尔等4家企业上市,保障科兴新冠疫苗扩大产能,五和博澳等企业产量提升。加大生物药、医疗器械等各细分产业领域企业的招商力度,全年引进投资额10亿元以上项目3家、5亿元以上项目5家。加快新媒体产业基地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星光影视园向视听内容制作发行、装备设计研发创新基地转型,促进园区视听产业新提升。积极促进金地EOD总部港、上德广场、中建三局等项目共计26日企参与出资运营,形成适合日企落地发展的园区运营机制。加快推动伊藤忠等重大项目落地,引入一批行业隐形冠军、科技小巨人和细分领域领军企业。
(三)坚持建管并重,加快提升“新国门·新大兴”品质形象
围绕“新国门·新大兴”发展要求,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拓展绿色发展空间,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平原新城。
全面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做好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黄村火车站交通一体化工程等项目续建工作。推动魏永路东延等项目开工。推进京良路东段、马西路南延等重要道路及部分断头路和未移交道路建设,实现“打通堵点、能通尽通”。对新城13处乱点开展“道路微循环”改造。加快推进安定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建设。更新修缮67个农村候车亭。高水平推进新一轮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重点突出提升提质,推进一零一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现有土地、校舍资源办学。进一步加强背街小巷、街面秩序精细化管理提升,实施27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以“三清一控”为目标,持续加强全区出租房屋管理。深入开展城市更新,重点推动京南物流基地转型升级。启动50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进一步提升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办好“关键小事”,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进一步提升物业服务质量,继续做好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研究成立大兴区物业行业协会。加强停车管理,协调小区、商场等错时共享停车,有序开展停车楼建设。实施公共自行车管理新模式,对全区自行车采取市场化运维管理。推进市区镇城市大脑三级联动试点,加快庞各庄、魏善庄镇级城市大脑与区级城市大脑的融会贯通。持续加强污染环境防治。进一步加强精准化治理力度,开展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行动,综合推进PM2.5及臭氧协同治理。重点开展区级、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清理整治。推动实施全国首创的智能化水环境监测溯源示范工程。加快土壤污染地块修复,针对疑似污染地块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加快建设大绿大美新大兴。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持续推进平原造林工程,加快打造新国门景观。实施榆垡镇重点地段景观改造提升工程等项目,提升临空区绿地景观效果。开展“拆墙透绿”、屋顶绿化、绿地改造、农田林网改造等工程项目,增强现有林地、绿地、公园的服务功能。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发展,大力推广地源热泵、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应用,加快优化能源结构。
(四)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纵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完成16个市级示范村和72个美丽乡村建设,确保44个村内污水管线投入使用。推动整治范围向村外周边延伸,向农户庭院延伸,强化“门前三包”,优化“网格化管理”+“村规民约”模式,不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落实环境管护押金制度,清理农田撂荒问题。不断提高现代化农业水平。精心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多镇一带的集聚型现代农业。深化庞各庄西甜瓜、长子营航食2个市级农业产业园建设成果,加快形成结构合理的产业集群。推动三次产业高效融合,进一步开发农业园区、特色产业带、美丽乡村的休闲旅游功能,精心策划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旅游线路。着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落实增收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产业帮扶项目收益分配机制。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通过乡村产业的发展和新业态的拓展,开发更多适宜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通过开发优势资源,盘活集体资产,发展适宜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积极推进对口帮扶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深度融合。更加聚焦民生,发挥北京医疗资源等各方面优势,结合对口支援地需求做好规划。更加聚焦产业就业帮扶,结合受援地区的资源禀赋,引导企业投资兴业,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就业。更加聚焦交流,加强民族团结促进交流交往。更加聚焦文化教育资源,深化文化交流。更加聚焦干部人才支援,发挥首都干部人才素质,为当地建立培养干部平台。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紧扣“七有”“五性”补短板,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稳住就业基本盘,持续做好就业服务,组织开展200场招聘活动,高质量落实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供技能培训1万人次,实现城乡劳动力就业1.2万人,登记失业率调控在4%以内。新建10家养老驿站,推动实现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6.6张。推动海子角、辛店村等6个棚户区改造。加强政策性住房供给,优化共有产权住房配售管理,持续做好人才住房保障工作,多方式、多渠道满足家庭住房需求。不断扩大优质公共资源供给。启动北京第四实验学校建设,引进一零一中学等市级名校,加快榆垡新城嘉园配套幼儿园等5所幼儿园建设,新增学位1800个。结合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在重点片区合理规划国际学校建设。加快推动北大医院南院区项目建设,推进区人民医院选址新建项目取得新进展。完善提升应急处理体系。全面落实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三年行动计划。加强疾控中心信息化建设,开发综合管理协同平台,提高疫情处置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强化粮食储备安全和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不断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开展公园半马、“花马”等特色马拉松赛事以及健步走大赛等活动,推进全民健身。举办第七届大兴区市民快乐冰雪季系列活动,推动冰雪运动发展,积极营造冬奥良好氛围。
(六)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加快释放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围绕营商环境改革优化、土地制度试点改革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各项改革开放叠加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五新”政策落实,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持续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区级营商环境政策,围绕商事制度改革、政务服务提升等领域,提出具体、易操作、可执行的落实措施。在临空区实行“区域评估+标准地+告知承诺制+综合服务”审批模式。继续做好企业“服务包”工作,持续开展区级领导走访服务企业工作。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利用集建地建设限竞房,加快北臧村、长子营集租房地块和黄村、瀛海、庞各庄等镇产业地块入市节奏,促进职住均衡。稳慎推进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规范使用权流转、抵押、有偿使用行为,完善集体所有权行使、农户资格权保障机制。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加快大兴发展、兴投公司改革步伐,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加大国企改革力度。激发创新驱动活力。加快5G网络建设,全年新建900个左右5G基站,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等新场景项目建设。聚焦跨境电商、数字医疗、数字金融等领域,打造数字+物流+会展+消费等应用场景,探索建设数字贸易试验区。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资金池政策,培育更多跨境贸易平台企业及龙头型外贸企业。做好科技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和培育聚集,推进大兴区技术转移基金设立。
(七)坚持扩大开放,加快打造首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深入落实双自贸区和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部署,推动具有开放引领效应的试点政策实施落地。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发展国际化高端化产业。发挥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主阵地”的开放引领作用,强化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特色平台的协同支撑作用,做深做实产业研究,加快构建产业集群、要素集约、人才集聚、服务集中的产业生态体系。加大自贸区和综保区政策创新力度。深入总结梳理自贸区建设经验,总结提炼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案例。加快落实第二批制度创新清单,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政策。探索建立综保区全国首个“一个系统、一次理货、一次查验、一次提离”的高效通关监管模式,打造全国唯一的跨省市综合保税区新典范。全面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加大外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项目吸引储备力度。推动文化科技、金融服务、设计服务、信息服务等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积极打造航空服务、融资租赁等示范园区。
各位代表,2021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依法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支持下,严格落实区五届人大三十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及时向区人大汇报重大事项,认真研究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坚决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和决定,紧抓机遇,求真务实,勇于担当,开拓创新,为加快建设“新国门·新大兴”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