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来源:区发改委  日期:2024-02-02 15:52 打印 【字体: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依法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有力克服国际国内超预期困难挑战,推动经济社会运行整体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均较好完成年度任务。

  ——牢记发展第一要务,以抓铁有痕淬炼经济韧性。全区上下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盯关键裉节问题,坚定实施逆周期调控。我们极限分解20项经济指标,出台工业稳增长、“小升规”等刺激政策,困境中觅得增长路径;我们秉承“企业站C位、政府有作为”,逐字细磨“1+N”产业政策,“真金白银”“钢铁直男”特质更加彰显;我们理顺发展逻辑,达成“股权财政”共识,积蓄更多发展后劲。风生水起看大兴,既有势,更有形,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更加稳固。

  ——标定创新第一动力,以项目带动筑起发展高地。全区上下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敢于破局、敢于试错,以刀刃向内的勇气魄力开展自我革命。我们锁定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高标准推进“四区三基地”建设,把结构调整抓在手中;我们实施“区长包园”,发展难题区政府高位调度,把园区成长扛在肩上;我们开展驻点招商,放眼全球找项目,把高质量发展任务铭刻心间。首都南部发展新高地,既有名,更有实,发展改革道路越走越宽。

  ——恪守民生第一使命,以用情服务提升幸福指数。全区上下始终树牢“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民生小事都办在了群众心坎上。我们坚定实施折子工程121项,政府为民办实事21项,民生领域投入占公共预算支出的81%,践行对群众的庄严承诺;我们每日调度接诉即办,领导干部接件办件,民盼急办成为大兴金字招牌;我们开展多项文明创建,党员带头,群众同行,人民城市人民爱成为大兴市民新风尚。宜居宜业新大兴、繁荣开放新国门,既有活力,更有温度,为大兴自豪更加由衷热烈。

  (一)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主要发展指标好于预期

  投资发挥关键作用。全区“条、块、点”协同发力,重大项目逐个“过筛子”,固投爬坡完成市级任务,总量排名全市第五,城南行动完成投资294亿元,超额完成272亿元年度任务。集中优势资源补短板、强长板,精准合理安排区政府投资20亿元,拼抢攻坚,争取市政府专项债166亿元,全市第三。

  消费市场扩容提质。紧抓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任务,引入北京首店18家,实施西红门、火神庙、天宫院三大商圈高质量发展方案,全国最大奥特莱斯进驻旧宫镇,山姆会员店、新光界商城、腾势汽车等消费热点集聚迸发。推动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推广“商业企业+特色景区”购游线路,“花马”“河马”联动商圈、农文旅园,赛事经济显现成效。消费政策精准发力,出台促进商务领域发展若干措施,累计发放消费券4000万元。

  信软产业爆发式增长。加快大兴经开区转型升级,打造数字经济高地,出台全市首个数字经济支持政策,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开放15个重大应用场景,城市会客厅、元宇宙大厦建成投用,率先实现园区免费5G无线网络全覆盖,摘得“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称号。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新一代软件论坛”成功举办,与中国信通院、北大软微学院等研究机构合作,打造智能技术融合创新实验室、新一代软件产教融合基地。宇信科技、腾云天下等16个行业龙头公司落地发展,信软产业年营收达百亿量级,较上年增长5倍,增速34.2%,全市第三。

  重点领域亮点纷呈。金融业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5%,成为全区第一大拉动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增强,中机认检等5家企业挂牌上市,获评“中央财政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收入同比增长41.4%,增速全市第一。商品房销售面积保持在百万平米规模,建筑业总产值增长31%,全市第三。新设市场主体2.75万户,增幅居全市第四,京外迁入企业152户,位列全市第二,引进协议承诺两年内综合纳税百万级以上企业193家,千万级税源企业48家。

  工业运行承压奋进。坚持“四个一批”,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出台促工业稳增长政策,激励企业满产达产、扩产增产,最大限度归集京外产值,盯项目调度到百万级。美锦氢能总部基地一期等12个项目开工,北京药康大兴基地等10个项目竣工,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二期等6个项目投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44.1亿元,全市第六,同比下降17.7%。

  (二)锚定“产业强区”战略,现代化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临空产业集群蓄势崛起。大兴机场现有国际、国内及地区航线180余条,年内恢复及新开通航线50余条,旅客吞吐量突破3900万人次、航班起降29.31万架次、货邮吞吐量24万吨,带动航空运输业营收突破100亿,较去年同期均实现倍数增长,获评ACI最佳机场,枢纽效能明显提升。深入推进新一轮临空经济区三年行动计划,起步区建设加快实施。完成国际会展消费片区城市设计方案,国际航空总部园封顶,空间载体不断扩容。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第四实验学校、中央公园一期破土动工,红线内5家酒店全部开业。重大项目陆续落地,顺丰、京东等总部项目建成投产,南洋跨境供应链项目结构封顶。临空区累计注册企业达到5764家,区域活力逐步显现。

  生命健康产业集群聚势而强。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全国唯一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全区占比保持三成以上,主导产业作用突出。生物医药基地完成南扩区起步区2970亩土地征收,北扩区取得开发授权。首医大校本部开工建设,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园等六大特色园区加快实施,国际核酸药物产业园投用,“中国药谷”晋升国家级五星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国家药监局直属六大中心落地旧宫镇,生物药质量控制技术检测实验室投入运行,成立区域伦理服务中心,举办首届智算医学国际学术大会。落地锦波生物等100个重点项目。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获评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临空经济区生物医药孵化器一期投入使用,再生医学园启动建设。

  先进制造产业集群积势增能。氢能示范区南区一期二期建成投用。国电投生产基地、美锦氢能总部一期、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相继开工,首笔氢能交通领域碳交易落地,氢能示范区入选全市高质量发展经典案例。中氢新能甲醇制氢装备产线、玉柴兴顺达发动机生产线完工运行,璞兴、嘉清、华清璞创等电堆产线落地。与国际绿氢组织建立永久合作关系,北京工业大学产教融合基地落户。英博捷氢、爱德曼等项目向黄村东南工业区辐射,氢能产业产值同比增长86%,产业带动效应明显。商业航天基地控规获批,起步区一期约219亩工业用地具备上市条件。举办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启动50亿元商业航天产业基金筹建。全市首个商业航天领域飞地加速器正式挂牌,中宗星通等6个项目落地。

  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更加有力。药品监管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户生物医药基地,协和医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启用。成功争创全市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区。全年新增“国高新”企业120家,“专精特新”企业82家、“小巨人”企业10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729件,同比增长45%。登记技术合同2840项,同比增长17.4%。新晋格雷众创园等3个“国字号”孵化器,建成国元健康等6个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完成优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超100项。

  产业生态体系优化完善。创新实施“区长包园”机制,高效赋能产业发展。推出“1+N”产业政策体系2.0版,兑现政策资金6.4亿元。启动产业政策评估及企业发展画像评价,让企业在政策制定中更有发言权。完善“专项子基金+市场化子基金+跟进投资”多层次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体系,累计投资项目达413个,投资金额138.06亿元。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获批,首个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投用,吸引50余家人力主导企业入驻。出台新国门人才支持和服务办法,蝉联“全国最佳引才城市”。

  (三)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携手共赢新格局有效构建

  京津冀协同更加紧密。一体化交通网络加速形成,京雄高速北京段全线贯通,津兴城际铁路通车运营,R1线全线进场施工。产业链对接纵深推进,牵头打造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配合编制产业集群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城市群已推广燃料电池汽车2000余辆,区内新增3座油氢一体站,开通全市首条区级氢能公交线路,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群主”引领能力不断增强。在全市首推“一站建设、两地联动”模式,大幅提升京冀两地通行率,生态环境执法联勤联动机制更加完善,大气污染、水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协同走向深入。

  “疏整促”任务圆满完成。完成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30项任务,其中4项任务完成量全市第一,2项任务完成量全市第二。市场路腾退区域综合治理项目开工建设。保持拆违控违高压态势,累计拆违244.53万平方米、腾退土地286.63公顷,实现“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创建目标。

  支援合作快深细实。对接内蒙、新疆及湖北茅箭,打造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形成“三个率先”“一个创新”京蒙协作经验。主动驰援、自我加压,第一时间支援房山区、门头沟区灾后恢复重建,与两区三镇签订结对协议,调动全区资源,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协作等多领域开展帮扶,到位资金4618万元,确定7个恢复重建项目,已开工6个,帮助受援区最快速度取得恢复重建成果。

  (四)统筹城乡融合共进,社会治理体系日臻完善

  城镇建设全速推进。严守三区三线分区规划成果,安定镇、榆垡镇镇域规划,大兴新城西红门组团街区控规正式获批。加快土地上市供应,入市成交20宗地块。新城西片区建设热火朝天,35个市政设施、公共配套项目全面铺开,首宗土地挂牌上市。基础设施承载力不断提升,轨道交通M19南延、M20一期南段、市郊铁路S6线纳入全市轨道交通三期规划,芦东路一期建成通车。能源供应更加稳定,综保区、高米店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顺利投产,黄马路供水干线建成通水。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大兴宾馆二期冲出地面,完成54个老旧小区改造。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抓精农村治理,庞各庄镇作为全市唯一代表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魏善庄镇李家场村入选“全国和美乡村百佳范例”,长子营赤鲁村等2个村获评全市美丽休闲乡村,50个村庄获评人居环境市级优秀村。抓实乡村建设,308个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收官,40个村215公里污水管线完成建设,7个村入选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提升村。抓强农业发展,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绿色农产品、蔬菜产量均居全市之首。打造首都“种苗核心区”,建成全市唯一亿级产能育苗场,种苗产量1.8亿株,“大兴西瓜”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抓稳农民增收,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超百万,带动营业收入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实现季度破万,收入总量位居全市第三。

  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以真抓实干推动接诉即办,“三率”综合排名全市前列,万人诉求比保持全市最低。完善“拉家常”议事协商机制,获评人民网2023年创新社会治理年度十佳案例。发挥市政问题反映群作用,及时响应市政基础设施修缮3000余处。精细治理背街小巷,完成51条街巷环境整治。强化停车管理,挖潜错时共享停车位589个。健全殡葬设施及服务保障体系,倡导厚养薄葬、文明祭扫,镇级公益性公墓实现全覆盖。垃圾分类考核全市第一。全国文明城区冲刺创建,全国卫生城区验收高分通过。

  (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发展势能加快积蓄

  土地改革成果丰硕。深入推进集建地改革,打通集建地无担保贷款路径,上市交易集建地13块。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实施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认定管理指导意见,搭建“大兴区农村宅基地管理信息平台”,完成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等8项改革试点任务。安定垃圾填埋场异地迁建西片区完工交付,800余户村民入住新居;西红门镇大白楼村宅改回迁房建成交付,“西红门宅改模式”正在6个村并行推进。持续做好土地征收利用,12个项目取得市政府建设用地批复,总面积约334公顷。

  营商环境迭代升级。创建全市唯一“企业服务创新示范区”,统一“亿企兴”营商品牌,构建“1+6”企业服务生态体系,率先完成营商环境6.0版改革78项任务,上线40个“一业一证”改革场景和46个“一件事”集成服务,完成12个“6+4”一体化综合监管应用。放管服改革实现“五个100%”。“产业大兴”政务门户及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创新“大兴企业圈”社群化服务模式,企业服务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包”机制解决企业诉求2716项,办结率达100%。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连续三年平原新城第一,营商环境评价连续四年平原新城第一。

  “两区”建设效果显著。新入库“两区”项目738个,超额完成市级任务。“京贸兴”离岸贸易公共服务平台核查服务金额超144亿元,业务拓展至大连自贸区。全市首个数据安全与治理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完成全市首笔60亿元跨境融资业务,综保区实现外贸进出口额同比翻两番。在特色园区知识产权领域,形成唯一一例市级改革创新案例,为构建国际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供了“大兴模式”。加快建设中日示范区,入选北京市重点产业集聚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式投运。引入外资企业32家,包括世界500强伊藤忠纤维、攻关“卡脖子”技术企业龙俊科技,国际产业合作初见成效。

  (六)践行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坚实

  “双碳战略”有序推进。探索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路径,实施年度“双碳”工作要点,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申报国家级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打造大兴八小全市首所碳中和示范校。4个项目获市级首批光伏补贴政策支持,安定循环经济园一期点火运行,综保区能源中心项目获得国家级“近零能耗”项目认证,预计年减排超160吨。

  污染防治克难求进。持续实施“一微克”行动,PM2.5年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创新实施新城地区大气精细化治理,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深入推进“三水统筹”,国市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永定河断面历史性达到优Ⅱ类,地下水水质总体稳定。永兴河第二再生水厂完成土建结构施工,西红门第二再生水厂一期具备通水条件。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风险管控,受污染耕地和园地清零,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城市“含绿量”不断提升。全年完成留白增绿415亩、林下补栎14万株,新增园林绿化面积356公顷,“揭网见绿”面积总量全市第一。打造全龄友好、双拥主题等特色公园,完成新城城市生态休闲公园建设,海户公园对外开放,启动研究大兴新城城市绿心联通工程,绿色空间清新优美。推进7.7公顷小微绿地工程,建设14处保育小区及森林经营示范区,建立125种湿地植物图谱,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顺利通过验收。

  (七)加快社会事业建设,民生保障更加殷实有力

  公共服务供给品质提档升级。教育资源更加均衡,黄城根小学等5所校园开工建设,10所校园完成新改扩建,新增学位3420个。开通8条通学定制公交专线,21所幼儿园新增托班学位,本土教育集团增至9个,中高考成绩稳步提升。医疗资源不断丰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如期开诊,天宫院、清源、观音寺街道新增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化4个综合医联体布局,急救呼叫反应速度全市第二。成立区疾病预防控制局,顺利通过北京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便民惠民品质提升,新建和发展提升50个生活性服务业网点,5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获评全国第三批试点,清源街道开设“便民工坊”,满足居民“三修一配”需求。

  社会保障兜底能力切实增强。创新住房保障模式,组建运营燕兴保障房公司,超额完成6000套保障房筹集任务,公租房重点人群保障率全市第二,高质量完工礼贤、安定、西红门等4个安置房项目,6600余户群众喜迁新居,有效解决1086套房屋“办证难”问题。精准实施就业“暖心行动”,兑现援企稳岗政策资金1.23亿元,促进1.96万名城乡劳动者就业,登记失业率3.14%,好于控制目标。建设20个养老助餐点,6个镇街养老服务联合体实体化运营,区级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建成。

  文旅体融合发展势头强劲。团河行宫“一园两馆”对外开放,精心谋划京南艺术中心、京南文化旅游度假区等重大文旅项目,南红门行宫、庞各庄镇王场村地道遗址得到妥善保护。依托永定河流域打造特色精品民宿,建设稻田风景观光农业,打造“露营+”旅游集群新模式,落地京南首家自驾驿站。成功举办首届永定河全程马拉松赛事,“花绘北京·悦跑大兴”半马入围全市体育旅游十佳精品赛事,影响力不断扩大。大兴体育场、念坛公园体育设施改造完成,冰上运动中心主体完工。

  安全基础屏障培厚夯实。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和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重点开展医疗系统消防排查整治,共排查整改安全隐患7.5万处,整顿违规单位378家,实现安全事故起数和亡人数“双下降”,连续两年无火灾亡人事故发生。确保“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应对期间大兴机场、永定河平安度汛。生物医药基地开展企业安全生产分级评定,完成445家企业风险识别及评估定级工作。深入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工作,打造大兴“平安蓝”群防群治品牌,群众安全感排名全市第二。

  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更加弥足珍贵。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内外部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二是产业集群优势有待进一步激发。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对于这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在下一年度努力推动解决。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初步安排

  (一)总体思路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工作至关重要。为此,202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紧紧围绕“三落一提”要求,以更大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更实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以新大兴新国门高水平建设为新时代首都发展增光添彩。

  (二)主要指标

  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21项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类的12项预期性指标及生态环境、民生改善类的9项约束性指标,着力促进三个提升:

  一是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强化科学精准调度,推动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向好运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0亿元,建安投资完成36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0亿元,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实现22件,高新技术企业数、技术合同成交额、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到市级要求。

  二是着力提升环境发展质量。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巩固拓展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细颗粒物浓度、森林覆盖率、常住人口规模、生产生活用水总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达到市级要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以上。

  三是着力提升民生服务质量。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食品安全监测抽验合格率达到98.5%以上,药品安全监测抽验合格率达到99%以上。

  三、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一)坚持高位高频统筹调度,全力推动经济实现量质齐升

  促进工业稳进提质。优存量,引增量,力争产值规模再上千亿能级。用好“四个一批”调度机制,强化项目全流程服务保障,加快地热能科技设备制造基地等4个项目摘地,美锦氢能总部基地二期等5个项目开工,巴瑞医疗科技园等7个项目竣工,三元基因等5个项目投产。紧抓理想、小米汽车投产机遇,争取更多汽车配件订单。聚焦医药、汽车等重点领域,推动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走深走实。

  保持投资带动作用。计划安排区政府投资20亿元,出台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和绩效评价办法,加强全周期跟踪监管。强化市区项目储备转化,聚焦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生态环境,围绕重点片区、园区,争取中央及市级项目资金不少于4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冲刺千亿。保持土地供应强度,适时入市不少于10宗住宅用地。

  充分激发消费潜力。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抓手,升级西红门、大兴机场城市级消费中心和天宫院、火神庙、新城西片区等6个地方级活力商圈,持续引入北京、大兴首店,实现极氪汽车、中进道达等重点项目纳统。出台促进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政策,培育数字消费、赛事消费、农旅消费等新业态,兴旺消费市场,拉动社零额稳步增长。

  强化重点领域支撑。围绕深化服务企业融资、上市工作,适时调整惠企政策并推动落地,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力争实现存贷款余额增长15%,挂牌上市企业不少于2家。抓住机场恢复机遇,保持交通运输业两位数增长。释放“数字十条”政策效能,力争实现软信服务业收入再翻一番。加大财源项目储备力度,扩大驻点招商成效,新拓展涵养优质招商渠道不少于50个,全年引进综合纳税百万级以上企业110家,其中千万级不少于10家。

  (二)聚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高质量发展晋级跃升

  合力壮大临空产业集群。强化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争取更多机场货运航权、航线、航班时刻。积极推动东航北分、南航北分、首都航空、北京航空等航企落户。搭建国家级适航审定科技平台,完成国际航空总部园建设。聚焦“双枢纽”国际消费桥头堡建设,推动国际会展中心一期项目开工、国际消费枢纽一期项目明确投资主体。全力推进蓄滞洪区二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北京第四实验学校等配套设施建设进度,实现中央公园一期对外开放。

  提升生命健康产业集群能级。提速生物医药基地扩区步伐,推进北扩区土地一级开发,完成首医大校本部1100亩土地征收。推动细胞和基因治疗等六大特色产业园建设投运,引进更多优质项目入驻。紧密对接国家药监局六大中心,建设药品监管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提升“中国药谷”品牌影响力。依托协和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引入三甲医院及研究型医院落户临空区。加大综保区生物医药孵化器招商,实现再生医学园、临空区医疗器械园结构封顶。

  塑造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新名片。启动氢能示范区南区四、五期规划方案设计,建成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电投北京氢能中试生产基地、美锦氢能总部一期。争取北京市燃料电池产业创新中心落地。丰富垃圾制氢、氢能交通领域示范应用场景,新增2座加氢站。实现商业航天基地起步区19亩土地供应,拉满外围配套市政工程前期手续进度,推动更多高质量商业航天项目落地。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建设,发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大兴分中心专利预审支撑作用,助力重点产业核心专利快速确权。打造北京市标杆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年度引育“国高新”企业百家以上。积极承接高校院所科研成果,支持北京工业大学氢能研究院,联合北大软微学院建设金苑路实验室。打造“数据合规港”、北京虚拟内容制作创新基地等一批标志性可视化示范成果。

  多管齐下完善产业生态。深化“区长包园”机制,探索重点园区创新发展路径,加快“园中园”、现代化产业园建设,大力推动低效楼宇和厂房转型升级。用好“小升规”激励政策,实现规上企业突破1700家,着力做大经济底盘。健全基金投资容错纠错机制,新设10支市场化子基金,基金总规模突破500亿元。发挥“新国门”人才政策优势,做强人力资源产业园,打造全方位服务产业人才的生产生活圈。

  (三)坚定贯彻区域协同理念,赋能首都南部发展新高地

  “三圈”同频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加速打造“通勤圈”,提高与周边地区通勤效率。强化“产业圈”、“功能圈”紧密合作,以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为契机,着力招大引强、补链强链,壮大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当好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群主”,出色完成示范城市群第三年度任务,研究推动跨区域氢能货运场景示范。深化生态、交通、安全等领域联防联控,筑牢首都南部安全屏障。

  高标准推进“疏整促”专项行动。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机制不松”,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抓好疏整促专项行动,用好用足市级政策、资金,着力推动市场路腾退区域、氢能示范区、京南艺术中心周边等区域综合治理提升,补强公共服务短板,提高承载能力。同步利用北京日报、市疏整促专刊等市级宣传渠道,推广工作亮点,打造更多大兴模式。

  向前一步深化支援合作。聚焦产业协作、消费帮扶、乡村振兴方向,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助推支援合作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强镇、村结对帮扶,推动项目落地及示范村建设“出特色、出经验”。密切对接房山区、门头沟区,创新帮扶举措,打造结对帮扶可视化新案例。

  (四)长远布局城乡融合发展,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

  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9个镇域规划、3个重点功能区控规获批。开展轨道微中心规划研究,配合市级推动M19、M20、S6三期轨道项目建设。织密城乡路网,推动马西路南延、芦求路南延开工,加快东环路二期等道路工程建设。完善市政配套,加快推动5项输变电工程建设,启动魏善庄配水厂一期及2条供水干线建设,实现三合庄排水、林校路污水、兴良路市政管线开工。

  接续实施乡村振兴任务。强化示范创建引领,确保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验收达标、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出新成效。高效落实“田长制”,抓好耕地保护和复耕复垦。立足首都“种苗核心区”发展,推进国际植物新品种综合测试中心建设,组建“最大兴”种苗产业联盟,年育苗量达2亿株以上。稳定粮菜产能,启动新一轮1.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顺利完成粮食、蔬菜种植任务。持续推进“百千工程”,创建7个乡村振兴示范提升村,以点带面打造2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抓好345个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发展乡村特色民宿,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以“绣花”功夫优化社会治理。坚持高位调度接诉即办,提高诉求办理“三率”,万人诉求比保持全市最低。改善城市景观,优化市政设施管养,加大城市运行“生命线”巡查力度。深入推进“门前三包”管理,整治美化69条背街小巷,因地制宜织补便民设施,持续推进公共充电桩建设。创建更多垃圾分类达标示范小区(村),持续提升建筑垃圾处置能力。完成老楼加梯30部,提前达成“十四五”期间改造130个老旧小区任务目标。做好殡葬领域跨部门综合监管试点验收和总结推广,提高殡葬执法实效。巩固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城区创建成果。

  (五)纵深推动改革攻坚,注入经济社会发展动能

  抢抓“窗口期”,扩大土地改革战果。加快集建地入市节奏,力争10块地入市交易。完成房地一体的宅基地确权登记改革任务,积极探索集约节约宅基地转为集建地入市模式,推进韩家铺村统规自建,启动西红门镇小白楼村宅改项目,实现西红门镇大白楼、安定镇东片区宅改回迁。研究集建地征收衔接机制,争取更多市级资金投向改革区域,提升道路及公服等配套设施支撑力。

  深耕“亿企兴”,打造更优营商环境。实施新一轮改革任务,综合考评保持全市前列,形成更多创新经验,充分利用市区平台展示改革成效,推动“亿企兴”品牌走出大兴。完成智慧政务地图建设,强化大数据归集,大幅提升“一网通办”水平。加强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及“大兴企业圈”应用,做实“一企一档”,精准服务企业需求。优化丰富“1+N”产业政策,增强“服务包”解决企业问题效能。开展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专业化整合,不断提升政府服务市场的能力。

  坚持“外向型”,深入推进两区建设。加快综保区区港联络道互通互联,通过大兴国际机场五类口岸验收。加大国际贸易数字化示范区建设力度,“京贸兴”、数据安全与治理公共服务平台业务量快速增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中日两国科技合作、产业交流,用好外资外贸“圆桌会议+服务包”机制,出台支持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对外投资、总部经济发展政策,新增外资企业30家,打赢外资外贸翻身仗。

  (六)持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研究编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温室气体清单,大力发展光伏、地源热泵、新型储能等绿色低碳产业,争取安定循环经济园配套沼气制氢、采育中深层地热综合利用项目市级立项。有序开展低碳试点项目,积极推广绿电使用,拓展绿色信用体系应用,高效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紧盯PM2.5、TSP等重点污染指标,持续抓好“一微克”行动,优良天数比率持续提升。加强“三水统筹”,实施大龙河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永兴河第二再生水厂具备通水条件,确保国市考断面平均水质达标,全区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探索土壤智慧化管理路径,强化源头防控和系统保护,夯实土壤环境安全,实现安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中心开工建设。

  延展城市绿色生态空间。推进花园城市建设,编制花园城市建设策略及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实施绿化建设,扩大生态容量。开展公园体检,推进“无界公园”建设,实施城市绿心联通工程,打造绿道休闲系统网络。加强平原生态林和郊野公园养护管理,建设示范性新型集体林场,巩固创森成果。

  (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

  增强公共服务供给均衡性、可及性。不断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加快黄城根小学、清华附中大兴校区等项目建设,新增学位1440个。扩大校车覆盖面,加强本土教育集团培育,实现中高考成绩新突破。夯实基层卫生服务服务网底,建成投用观音寺及清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40个生活性服务业网点,保持社区服务功能全覆盖。

  确保社会保障体系多层次、可持续。建设筹集6000套保障房,进一步提升备案家庭保障率。着力稳岗扩岗,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1.2万人,强化重点群体就业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5%,登记失业率好于控制目标。完成社会福利院提质改造,投运区级养老服务示范中心。

  秉持文旅体事业特色化、品牌化。按照“一轴两带三区”文化建设思路,加快京南艺术中心、京南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办好南海子文化论坛、永定河文化暨新国门文化论坛、龙河凤河文化季活动,促进文旅民宿品质和效益提档升级。做优“河马”“花马”品牌赛事,启动大兴体育公园建设,完善体育设施布局,引进推广马术、房车露营等潮流体育项目,激发全民健身热情。

  统筹发展和安全两手抓、两手硬。做好建国75周年等重大节点保障,深入推进“平安大兴”建设,坚持“平安蓝”群防群治,拓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功能,提升雪亮工程、智慧平安小区应用效能。健全应急体系,抢抓特别国债机遇,加强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智慧安全监管系统投入使用,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队伍建设,常态化做好电、气、热管线等安全检查,事故起数同比降低10%以上,确保城市运行安全稳定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