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以来,身处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普通百姓们密切关注着每一场冰雪赛事。虽然不能去赛场边观赛为奥运健儿加油助威,但是,在大兴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捏起了面人、拿起了电烙铁、编起了五彩绳、串起了彩珠,用他们独特的手工艺活儿,为冬奥会、冬残奥会增色添彩,表达着他们对这场盛事的祝福之情。
面人——“雪容融”
在大谷店村“面人郎”的工作室里,单板滑雪、速度滑冰、雪车......几只形态各异的面人“冰墩墩”作品很是引人注目。为了表达冬奥盛会在北京召开的喜悦之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面人郎”第二代传人郎志春先生,于近期创作出了以冰墩墩为原型的面人作品。
憨态可掬的面人“冰墩墩”
揪块红色的面团,揉捏成型,拿起拨子刻印出灯笼的纹路,随后,白色面团捏做脸,黑色面丁揉成眼睛......十余分钟后,在郎志春先生的手中,以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为造型的面人作品完成了。沾上金粉描绘小灯笼的灯穗,自制的小梳子梳理小面人儿的裙边,“哎呀,这个面人‘雪容融’太可爱了。这下我们也能实现冰墩墩、雪容融自由啦!”观看制作的观众们很是雀跃。
面人——“雪容融”
绳编——“冬奥赛”
月季花、麋鹿、古镇纹样花瓶、十二生肖系列作品......普普通通的五彩线绳在侯瑞林的巧手下,变换成为了一件件立体逼真的工艺作品。每逢佳节,或是重大盛会,从事绳编三十余年的侯瑞林总会创作出一些主题绳编作品来参与,留作纪念。“我每天都看冬奥会的比赛,赛事很精彩。就想着创作一些绳编作品,融入咱们这个冬奥元素,表达下我们普通百姓参与冬奥的心情。”侯瑞林说。
彩绳编织的老虎活灵活现
双人滑冰、高山滑雪、冰壶......从构思、找图片参考、铁丝钳造型、编织,在老伴的协助下,70岁的侯瑞林老先生用十天的时间完成了这20件造型栩栩如生的绳编系列作品——“冬奥赛”。雪板、冰刀、运动员的各式身姿......很是形象逼真,侯瑞林揭秘,这是在编制过程中掺入了铁丝,这样绳编在后期可以调整形状,使得整个作品更富有立体感。
绳编作品——“冬奥赛”
烙画葫芦——“北京冬奥会”
冰墩墩、冬奥运动员矫健的身躯、北京冬奥会会标……多种冬奥元素出现在了一只葫芦上,这是安定镇村民蓝丽丽为了庆祝北京冬奥会召开而创作的主题葫芦烙画。
烙画葫芦——“北京冬奥会”
查阅冬奥会的资料图片,找来合适的葫芦并打磨抛光,铅笔勾勒画面底线,最终蓝丽丽用电烙铁在葫芦上绘制起来。“在葫芦上烙画,通过烙笔的温度控制画面的颜色深浅。换个笔头晕染,可以为画面上色。”蓝丽丽介绍。仔细观察,葫芦烙画上运动员的衣服、冬奥会会标等还是艳丽多彩的,蓝丽丽说,这是彩烙的方法,使得葫芦烙画更具国画渲染的效果,可长久保存不掉色。
艳丽多彩的葫芦烙画
就这样,三天多的时间,蓝丽丽通过一只电烙笔的一笔笔勾描,完成了这幅冬奥主题作品。冬残奥会也要召开了,眼下,蓝丽丽正在创新构思着新的葫芦烙画作品。一只葫芦,一幅烙画,表达了我们普通百姓对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美好祝愿。
串珠——“奥运五环”
鱼线和彩珠,简单的两样东西,在安定镇农家妇女范锦华的手中,经过一番走线、串珠,被制作成了喜庆的红灯笼、女士挎包和精巧的冰墩墩、雪容融摆件。“冬奥会、冬残奥会在北京召开了,我们的心情都特别激动。就做个串珠尽我们的一份力量,为冬奥会加油,为北京添彩。”朴实的话语表达了范锦华内心的欣喜。
寻找奥运五环图片,画图样,准备珠子和鱼线,一天多的时间里,范锦华的奥运五环串珠摆件作品即将收尾。“最开始串出的是单排珠子,我发现‘五环’不够立体,拆了。就改进串珠手法,你看,现在这个三排珠子的圆环就立体起来了。”范锦华展示着串珠的步骤。蓝、黑、红、黄、绿,五色彩珠经过范锦华的串编,成为了一尊“奥运五环”摆件。看着自己的作品,范锦华眼中透出的是无限的自豪感。
咱大兴的手艺人
用自己的双手和技能
表达着对冬奥会、冬残奥会
最质朴的祝福和发自内心的喜悦
看着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手工作品
不得不说,咱大兴手艺人就是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