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公布首批1360个无疫社区(村)名单,清源街道枣园社区、兴康家园社区、国际港社区榜上有名。守“门”有责、守“城”负责、防护尽责。清源街道多措并举,构筑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
两级评分、三级督查 创建无疫社区
按照社区自愿申报、区级评定、市级备案、动态管理的原则,清源街道通过双评分、三督导守好防控第一战线。
在申报阶段,街道结合《北京市无疫社区创建工作量表》指标,通过“社区自评+科室复核”双评分,确定社区申报资格。其中,打分指标包括坚持24小时卡口值守、严格落实“四件套”查验措施、规范管理居家隔离和健康监测人员、垃圾分类处置等14项内容,总计100分,双评分需达85分以上方可申报。
在创建无疫社区中,街道“三级督查”机制也积极发挥着作用。其中,街道党群工作办公室联合纪工委监察组成立社区防控检查组,8名成员分成3个检查组,对73个卡口的防控工作开展督导检查;包社区干部对卡口值守进行“便衣”抽查,针对发现的问题,督促社区、物业及时整改;社区工作人员带班值守,不定期自查“四件套”落实情况。通过“三级督查”机制,确保社区卡口时时有人在、防疫工作落实到位,在具体工作中,推动无疫社区的创建。
作为首批上榜“无疫社区”,枣园社区总结了自己的一套做法,老小区也能守得住 管得好。
摸清底数 建立老小区的“民情图”
枣园小区建于1991年,共51栋楼,272个楼门,3380户居民,13100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且人口结构特殊,“一老一小”尤其多。疫情当下,数据摸排、居家保障、区域性核酸检测等各项工作都极具挑战,过万人的超大社区到底怎么管?枣园社区捋出的思路是将日常的“爬楼图”转变为“民情图”,居民底数、情况摸清、摸细。
依托“党委-支部-干事-协管员-居民代表-楼门长-志愿组织”的七级架构,枣园将服务百姓的“最后一公里”摸细、摸实。一方面,枣园社区包楼社工利用安全排查、垃圾分类入户宣传等各项工作,将“爬楼图”转变为“民情图”,准确掌握各楼栋居民情况及需求。疫情期间能及时将工作内容和服务人群分门别类,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借助楼门长力量,动态更新“民情图”台账。此外,通过“平时敲敲门、节日串串门”,和居民建立联系,让防疫动员更精准、有效。
党建带动“老街坊”“邻力”十足
枣园社区党委下设5个支部,有党员227人,社区活跃的自治组织19家,这些都是凝聚在基层党组织周边的有效力量。
提升居民意见领袖对家园建设的支持,枣园社区党委从骨干挖掘、组织培育等工作同步入手,让“共商共治”进一步普及。疫情暴发以来,由退休党员、老街坊组成的“执行力志愿服务队”持续活跃在抗疫一线,协助社区完成区域核酸检测、动员身边邻居接种疫苗、守好小区门岗,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求医问诊、领取快递外卖、团购物资等服务。
据统计,社区参与社区防疫志愿者共243人,他们中有党员、有学生、有老人。社区能管好、管细超万人的老小区,这些能干、肯奉献的志愿者功不可没。
守好家门 筑牢免疫屏障
枣园小区不仅人口多,还紧邻地铁口,人员流动多。针对这“两多”特点,枣园社区通过守好卡口、筑牢“免疫城墙”来实现外防输入。6月22日晚8点,由街道下沉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物业人员组成的卡口值守小组依旧坚守在枣园小区南门,有序进行秩序维护。
“现在正值下班高峰期,多一个人维持秩序就能少一分危险。”枣园社区书记李茂会介绍道,按照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枣园社区迅速反应、扎实安排,全面启动疫情防控排查检测登记工作,在出入口设置实行“24小时”值班制,形成测温、扫码、登记、报告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模式。
此外,为加强小区“免疫力”,枣园社区积极推动60周岁以上居民应接尽接。小区内高龄老人较多,社区通过排查登记、信息标记、计划对接、精准上门“四步走”策略,动员辖区老人接种疫苗。针对行动不便老人,社区工作人员联合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送苗上门”服务,全力以赴筑牢“免疫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