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区创城办  日期:2024-01-12 16:12 打印 【字体:

  助农增收促发展,乡村振兴谱新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23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精神指引下,大兴区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不断展现新面貌、实现新作为、取得新成效。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镇,多年来,长子营镇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区域发展实际,依托现有资源、政策优势,通过兴产业、引项目、补短板、促融合、强生态、守文化等方式多措并举,因地制宜、科学有序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从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的蝶变,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宜居宜业新大兴、繁荣开放新国门”建设再上新台阶。

  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1月的北京,寒意袭人。每天凌晨5点,尽管天还不亮,室外温度也只有零下,但长子营镇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内已经是一派繁忙景象。菜农们娴熟地忙碌着,采摘、打包、装箱、装车……几个小时后,这些新鲜蔬菜将出现在市、区各大超市的货架上,等待消费者选购。

  长子营镇位于大兴区东南,凤河等4条河道自西向东横贯境内,土质肥沃,地理位置优越,现有耕地面积2.96万亩,蔬菜产业基地1.9万余亩,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等,蔬菜品种有白菜、生菜、黄瓜、西红柿等,是北京市的蔬菜种植生产大镇,也是全国首批种植业“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统称)基地。

  酸甜可口、色泽诱人的番茄,令人垂涎欲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长子营镇始终将农业生产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坚持质量兴农、政策兴农、绿色兴农、产业兴农,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加快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做好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的有效衔接和协同发展,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农业全产业链,量质并重,坚决守好首都人民的“粮袋子”“菜篮子”。

  麦浪滚滚,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2023年,长子营镇牢牢把住农业产出端,粮食、蔬菜、水果、农产品加工等产量稳步增长,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4643.9亩、产量5729.3吨,蔬菜产量12万吨,粮食面积超额完成任务。不断扩展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全年新增设施农业用地备案1宗,立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00亩,完成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出1853吨,培育绿色有机认证园区6家,打造市级生态农场1家。打造市级“名片”型育苗场1家,全镇年育苗总量超2400万株,稳粮、增菜、育苗再创新高。发放惠农补贴1065.86万元,投保土地7955亩,守牢“三农”第一线。农产品加工业年产值8500万元,持续推动农产品“直供直销”,依托全国首批“三品一标”基地,与首航超市、盒马鲜生、沃尔玛、京客隆等8家商超实现蔬菜直送,日供货量达80余吨,“长·鲜菜”品牌知名度、影响力逐步扩大。

  引项目 科技引领乡村振兴

  “您可能不认识我,但您肯定吃过我们的豆芽。”温育银芽(北京)蔬菜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自豪地表示。据了解,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工厂化加工生产豆类芽菜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的豆芽日产量达到90—130吨,约占到北京市场总供应量的60%,而这家企业就位于长子营镇。

  温育银芽(北京)蔬菜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长子营镇窦营村的绿色有机无公害豆芽生产基地内,一个小小的豆子,经过选豆、清洗、浸泡、孵化、清洁、冷却等十余道严格掌控的工序不断“打磨”,在无菌孵化车间恒温恒湿的环境里健康成长,最终变成精品优质豆芽,被运往各大批发市场及线上平台进行销售。有了现代科技的“加持”,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过程更加方便快捷,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食品的绿色安全无污染。

  培育温育银芽

  其实在长子营镇,像温育银芽这样的现代化高科技生产企业还有很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科技创新支撑。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应用,对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作用,长子营镇一方面加强农业产业园、科技小院等高水平乡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与基地建设,同时积极主动对接,引入一批龙头企业品牌主体,首农集团“裕农”、京农集团“京果”、华莹农业“奥肯尼克农场”“京翊峰”等,聚集优势资源,通过科技赋能,持续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同时,长子营镇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完善企业“服务包”,协助企业解决各项难题,以服务之“优”促产业之“兴”。2023年发布惠企政策汇编,解决“服务包”企业诉求87件,帮助企业申请贷款2.4亿元。全年新注册企业572家,其中央企子公司1家、纳税百万以上企业4家、注册资本金五千万以上企业33家,圆满完成企业倍增计划。20余家央企、国企、重点民企纷纷抛出“橄榄枝”寻求合作,集群集聚发展“生态圈”显现。

  补短板 巩固乡村振兴成果

  “今年我们种了3亩蘑菇,销售额达到了12万,还有瓜蒌、白芍、瞿麦等这些中草药也为我们带来不少收益。明年我们打算扩大种植规模,从3亩增加到50亩,主要以种植松茸为主,而且已经与收购商就蘑菇销售达成意向,可以说一点儿都不愁卖。”提到村里的蘑菇产业,罗庄三村村民们都充满期待。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始终坚持增收为本,增加农村农民收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针对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薄弱环节,长子营镇坚持以联动促增收,整合“三资”即资金资源资产要素,通过互联互通、抱团发展,实施异地购置物业项目5个,带动集体经济增收200余万元,2023年全镇农民人均所得预计12983元,增速达7.2%。

  大棚里,菜农正在采摘成熟的蔬菜

  南蒲洲营村、安场村、潞城营一村、潞城营四村、西北台村都曾是镇里的集体经济薄弱村,依据《大兴区异地购置物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将项目资金重点用于五村的农业设施提升及部分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各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长子营镇党委立足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精准分析各村资源优势,邀请农林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定下了“五村联营”的发展方向,将“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取暖”,克服力量薄弱的短板,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通过落实市委、市政府包村帮扶工作要求,村企积极对接,开展联村+农企订单蔬菜生产配送项目,摆脱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困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如今的经济薄弱村都拥有了自己的村级优势产业,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的口袋也越来越鼓了。罗庄三村的蘑菇产业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潞城营一村改造提升约80平方米蔬菜包装间、保鲜库,自产自销产业链不断完善;安场村老旧果园复耕地块新建19栋大棚,通过大棚托管种植每年预计可增收13万元;南蒲洲营村依托帮扶企业管理优势,由村集体出资成立北京蒲顺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在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同时,还可解决村民就业需求……通过解决村集体经济薄弱短板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促融合 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2023年9月,北京美丽休闲乡村名单揭晓,长子营镇赤鲁村榜上有名。10月,京南首家自驾驿站正式落地赤鲁,同时,它还是“中国美丽乡村百佳示范”“首都森林村庄”……诸多荣誉加身,赤鲁村凭何“出圈”?这个小村庄有自己的一套发展致富经。

  “十百千万”畅游行动是北京市推进休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举措,旨在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对提升农业价值链、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等具有重要作用。2023年,长子营镇积极争取休闲农业“十百千万”资金,支持赤鲁和小黑垡“农、林、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区级“一镇一村”重点培育村。

  赤鲁村位于长子营镇南部,以果树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果树种植面积700余亩,种植品种有梨、桃、杏、李子、山楂等。同时,这里还拥有天然的万亩次生林及平原生态林20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3%,是大兴区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京南首家自驾驿站(赤鲁站)

  为将赤鲁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长子营镇一方面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引导村民利用林下和幼林地行间、株间空隙地,套种黄花、食用百合300余亩,进一步提高了林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和附加值。另一方面统筹村内老果园等可利用资源,探索“露营+”旅游集群发展新模式,打造了露营基地、巧娘工作室以及多家特色民宿,推动京南首家自驾驿站落地授牌。以传统农业带动观光采摘、民宿餐饮、文娱休闲等产业发展,最大限度地拓展农业功能,持续推进乡村文旅综合体项目,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其乡村振兴经验还登上了《人民日报》。

  强生态 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看,震旦鸦雀!”在长子营镇湿地公园,这一发现让观测者们兴奋不已。震旦鸦雀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珍稀鸟种,为全球性濒危鸟类,因此也被称为“鸟中熊猫”。随着绿色长廊不断拓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来到长子营安家、栖息繁衍,其中也不乏震旦鸦雀、红隼、白鹭这些珍稀、珍贵物种。

  “鸟中熊猫”震旦雅雀在长子营镇湿地公园安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绿水青山为底色,以生态宜居为根本,严把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关,将推进绿色发展和提升生态品质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长子营镇全面提升生态品质,全力创建高品质森林城镇

  2023年,长子营镇通过林分结构调整、重塑生态景观、振兴生态产业、打造生态保护圈等,多措并举开展镇域生态环境整治与保障工作,不断扩大绿色空间,全面提升生态品质,全力创建林水相依、林路交织、林田成趣、林城相宜的高品质森林城镇,为大兴区大绿大美新国门建设交上一份满意的“绿色成绩单”。统筹推进“六绿”增效,扩大绿量,高质量完成一批绿色生态空间建设,建设完成生态保育小区3处,目前可观测到珍稀鸟类有60余种,划下生物多样性“保护圈”。通过全面踏查、交叉补植、精准养护,完成4000余亩平原生态林林分结构调整,争创首都森林村庄2个、花园式单位1家、北京市美丽休闲乡村1个。

  守文化 培育乡村振兴之魂

  五音大鼓沉雄浑厚,神叉老会精气十足,一曲《百鸟朝凤》更是演绎得惟妙惟肖……在长子营镇凤河文化大会的舞台上,京津冀三地省级非遗项目斗乐惊艳亮相,引得台下掌声叫好声不断,也让凤河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光彩。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作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振兴有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在长子营,凤河文化源远流长,一条凤河奔流千年,见证着一代代长子营人的历史与变迁,而长子营作为京南移民历史村镇的典型代表,晋南文化、移民文化也与当地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凤河文化。

  多年来,长子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凤河文化的研究、继承和利用。以非遗文化保护为主线,以“凤鸣京南 河润长子”系列文化活动为中心,深耕地区文化内涵,编写出版凤河三部曲系列图书;传承保护国家级、市级和区级非遗6项,构建“1+8”馆藏资源格局;打造凤河文化讲堂、明德讲堂等四大品牌项目,培育凤河文化示范村2个,发布地区IP形象;成立京津冀凤河文化研究联盟;成功举办京津冀笙管乐交流演出、大兴区龙河凤河文化季、首届凤河文化大会等活动,不断强化凤河文化研究传承中枢功能定位,凤河文化品牌全面打响。

  凤河文化大会之记忆活动在长子营镇党群服务中心举行

  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推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聚人心,以文化促发展,是推动思想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是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务实举措,也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长子营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精神,着力推动乡村振兴。2024年,长子营镇将继续立足自身政策资源优势,不断做大经济底盘、激发振兴活力、优化区域环境、增进民生福祉、提升治理效能,推进巩固乡村振兴发展成果,砥砺奋进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