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街道:老街小巷移步换景 社区家园“迭代” 升级

来源:区创城办  日期:2024-09-06 15:55 打印 【字体:

  大街小巷干净整洁,井然有序,小区里路面硬化,设施更新满目宜人景。今年,清源街道通过全方位、全领域的持续整治,提升“颜值”,以背街小巷改造社区“微更新”等民生工程提“气质”上演最美“变形记”。

  背街小巷“妆后露面”

  今年7月,街道对石化一条路、盛芳茗苑路、新凤路、兴丰北大街兴华园段、兴丰北大街清源西里段5条背街小巷进行环境精细化整体提升,打造一街一风貌、一巷一场景的家园景致。

  打好环境“底子”是街巷变美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今年,街道针对5条背街小巷开出“改造良方”,按照“环境整洁、设施齐全、交通顺畅、管理有序、安全舒适”的目标,开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

  近期,兴丰北大街兴华园段完成改造,周围的围挡撤去,“之前地面地砖松动,走路时得格外留意,现在好走多了。”从兴华园小区东门出来购物的赵大爷说道。

  据悉,兴华园东门至大兴九幼东门,全长157米,路面地砖破损,存在安全隐患,商户门店前,常有自行车、电动车无序停放,环境秩序混乱,行人常常需要在车辆中穿行。

  改造以“文明有序、设备完善、绿化成景”为标准,起出破损开裂的地砖全部更换,路面重新平整;人行道、车行道分区规划,设有专门的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在提升美观度的同时减少安全隐患。一眼望去,改造后的兴华园路段,道路宽阔平整,整洁有序。

  在改造过程中如何避免千街一面?街道请来专业团队依据每条街巷的特色量身定制改造方案。“我们对这条路进行了改造,安装了景观小品,美观度提升不少。”城市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道,石化一条路曾经树池裸露,两侧的墙面破旧,缺少文化韵味,如今大不一样。

  在解决街巷基础设施陈旧、硬件设施破旧损坏、缺乏地域性文化表达等问题的同时,设计过程中,街道还从细节入手,提炼不同路段的文化特质与民风民俗,充分挖掘背后的历史人文底蕴和传统文化特色,实现“一街一品”。

  在新凤路的一面老墙就让居民耳目一新,以前路面污损,围墙破旧,如今斑驳的灰土墙被重新粉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画上墙,成了居民新的网红打卡地。

  如今,文明创建、廉政之风等主题的装饰文化墙已成为文化宣传的载体,一步一景,皆是文化底蕴,新增设的坐凳等设施,粉刷一新的围墙,丰富了休憩、漫步功能,在美化街巷整体环境氛围、提升街巷文化底蕴的同时,让居民遛弯有了新去处。

  微更新刷新幸福生活

  小广场改造提升、车棚上新、加装遮雨棚……一系列家门口的微小变化,正在清源街道的各个角落悄然发生。今年,街道启动社区“微更新”,持续提升居民居住环境,目前,已有4个点位更新完成,一起来打卡体验。

  在滨河西里南区社区,有一处休闲小广场。以前因树木密集、杂草丛生,导致小广场难以进入,还引发了不文明养犬、垃圾散落等情况。

  今年7月,社区启动“微更新”改造,修剪长势过旺的树木、修缮周边道路并加装休闲座椅,如今,改造后的广场成为居民聊天、乘凉的休闲地。

  在枣园社区,3号楼和4号楼的单元门楼梯均修建在楼栋外侧,平时,遇到雨雪天气,台阶上常常有积水隐患,给居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50号院社区成立于2012年,社区内小广场经过多年使用,出现地面铺装破损、休闲设施老化的问题。

  今年3月,社区启动改造工程,1000平方米的坑洼路面得到硬化处理,120平方米的车棚便道变得平整,小广场四周增加了长椅,“口袋花园”的土壤也重新进行改良,后续也将进行绿植补种,为社区增添新活力。

  此前,滨河坊社区二期仅有一个车棚,车棚西侧靠墙地面,常有居民在此堆放杂物,社区通过“拉家常”议事会,决定对该地面铺设草坪砖、新建车棚,并增设太阳能路灯。

  目前,3个车棚已安装完成,占地90平方米的空间可停放150辆自行车,同时,新建8个太阳能路灯,依次分布于车棚两侧,照亮居民脚下路。

  未来,清源街道将继续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在刷新清源“颜值”的同时让居民生活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