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兴政办发〔2021〕11 号
各相关单位:
《大兴区加快推进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已经第 79 次区政府常务会议,第 14 次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9月23日
(此件主动公开)
大兴区加快推进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进一步加快推进大兴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
展,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本市院前
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京政办发?2020?18 号)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 2022 年,全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平均反应时间小于 12 分钟,急救呼叫满足率不低于 95%,服务满意率不低于 98%。
1.体系建设方面。政府举办为主,社会参与为辅,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指挥调度、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监督管理、统一保障标准、统一绩效考核,形成管理高效、高度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
2.网络布局方面。实现平均每个镇(街道)至少建立一个标准化急救工作站。
3.资源配置方面。在现有 47 辆救护车基础上,新增 14 辆,
用于日常院前医疗急救的救护车达到每 3 万人口配置 1 辆,常备
不少于 3 辆负压救护车。执行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救护车应配备
医师、护士、驾驶员和担架员各 1 名,具备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搬抬服务能力。
二、重点任务
为推动全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工作,结合相关部门和属 地职责,制定具体工作任务及分工(附件 1)。主要任务包括: 1.院前医疗急救基础设施建设。分批完成 27 个急救工作站
标准化建设,其中提升改造 17 个,新建 10 个(附件 2)。2020
年已完成 11 个现有急救工作站提升改造和急救车洗消站建设,
2021 年底前实现 9 个新增急救工作站投入运行,完成 2 个(清源站、青云店站)现有急救工作站提升改造,急救车洗消站具备运行条件。2022 年 10 月底前实现 1 个新增急救工作站投入运行(观
音寺站)和 4 个(区急救中心站、狼垡站、亦庄站、红星站)现有急救工作站提升改造。
2.院前医疗急救车辆配置。结合急救工作站建设增配急救车
(附件 3),实现常住人口每 3 万人配置 1 辆救护车标准并满足实际急救工作站点设置需求。
3.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指标提升。2021 年平均急救反应时间达到 15 分钟以内,2022 年缩短至 12 分钟以内。
4.院前医疗急救运行保障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符合区域实际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运行保障机制。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大兴区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附件 4)。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健康委,办公室主任由区卫生健康委主管领导兼任,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为保障工作有序开展,区委
编办、区卫生健康委、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财政局、区交
通局、区公安交通支队等相关部门和各属地,在区政府领导下共同负责区域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工作,把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列入本部门、本单位年度及现阶段工作目标,切实落实责任,抓 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2.密切沟通配合,加快工作进度。充分认识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各有关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区卫生健康委要加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站的设置、指导和管理。区委编办、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要对急救工作站依托医疗机构临时辅助用工核定予以支持,对依托单位总体编制、临时辅助用工核定等予以保障。区财政局要加大对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和日常运行资金支持力度。区交通局、区公安交通支队要为新增急救站点专用停车位划定、道路出口设置等提供支持,并结合区域实际,研究完善保障救护车道路优先权的具体举措,提高救护车道路通行效率。各属地要将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整体安排,予以支持保障。新增站点建设、原有站点提升改造、车辆和设备购买等资金,按照区、镇财政体制改革权属分别承担。各相关单位要通力合作,按照方案要求统筹谋划, 加快工作进度。
3.规范运行管理,提高效率质量。建立运营保障专项资金管理机制,确保专款专用。二级以上医院在编人员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岗位工作,不得重复保障,不得突破工资总额。加快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建设及人才培养,促进院前医疗急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升院前医疗急救车辆配置水平,加强对急救车辆的标准化
管理,健全急救车辆和车载设备更新报废机制,进一步提升车辆
和装备的综合性能。完善院前院内医疗急救衔接机制,加强急诊学科建设,强化院前院内协同,规范交接工作流程。加强院内急救管理,不断完善并落实院内急救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行首诊负责制,落实分诊措施,引导急诊患者合理分流,确保病人从救护车到急诊室的安全快速转移,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